「對你來說,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呢?」人一天平均就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時間投入職場,用一生來看,職涯更往往長達40年之久,當大量光陰注入其間,不只關乎生計,關於生活,更涉及理想,如何少走冤枉路?如何發揮個人所長?如何工作兼顧生活?若無前人引導,就成了只能靠生命驗證,交給自己做中學的人生課題。聽見需求,長年關注女性重返職場,協助眾多專業者重回崗位的 得人資源整合 ,近年展開生涯諮詢服務,「其實工作的本質,是去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創辦人蔡淯鈴從本質出發,帶著工作者一同面對職涯的不確定,既是認清也是突破,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保持熱情、喜歡自己與願意學習,正是不變的指南,指引找到專屬生命的節奏與自信。

當人生開上高速公路,該如何是好?
以「企業得人,人得幸福」為願景,創立於 2016 年的得人資源整合,是台灣首家致力推廣「工作生活平衡」的人才媒合公司。創辦人蔡淯鈴最初就是看見同齡父母為了生養小孩,重返職場時所遭遇的困難,便以「幫媽媽找工作」為初衷,倡議透過彈性工作,提供取得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可能,開啟一場職場框架的溫柔革命。
經過幾年倡議,蔡淯鈴漸漸收斂想法。「提倡彈性工作的背後,問題其實是當代的工作模式已經與我們的工作習慣、心理狀態、工作強度要求等面向產生脫鉤,但工作模式卻沒有與時俱進,因而容易產生工作與家庭的衝突。對此,我們一來可以試著改變職場;二來則是做好人生管理。」

當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結果,與少子化連帶引發的企業缺工,鬆動了既有職場的想像框架,讓工作模式不再只是勞資對立的一言堂,開始隨著整體社會在生活習慣、文化風俗、公司營運等多元面向展開協調,就如近年疫情,彈性工作自然成為職場常態。卻也將工作者推向更為競爭、專業而不確定的職涯環境,快速而難以捉摸的變動、事物的日新月異,都使不同世代的工作者感到焦慮與無力。
「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工作與自己的關係,都要去追問到底工作的意義是什麼,並不是聽別人講,而是對我這個人來說,工作是什麼?生活是什麼?如果無法感受到這個意義,其實就是辛苦而已,也會讓我們考慮未來時有很多掙扎。然而,不論是我們的教育層面又或文化層面,其實並不鼓勵思考這些問題,直到出了社會,面臨真實的人生,才一次意識到過往累積的問題,就容易出現恐慌與厭世的反應。」

以他人為鏡,看見自己的獨一無二
處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專門性知識越來越多,賞味期限卻越來越有限,面對外在社會的快速變動,蔡淯鈴反而建議回到內在探索,以此找到心中的坦然與力量,進而著手人生管理,學習面對「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該往哪裡去?」這般古典哲學問題。「我們會透過沙龍活動,讓工作者在傾聽彼此的過程中得到啟發,試著從他者的角度觀看自己,開始回顧自己的過去,去了解每件事情的意義,了解為什麼今天的我會是這個樣子。當能回顧過去,就有力量去看未來,自己的每個階段都是有脈絡的,是踏實的,並不是從外面給的評價,而是反芻自己人生後,所產生的坦然與力量。其實很多人到了某個人生階段,都會開始有些尋根行動,就是透過這個過程去感受到自己的存有。」

二十一世紀,工作已被賦予眾多身份認同的意義,職位象徵個人才幹,薪資意味個人價值,當人類勞動力成為待價而沽的商品,不只讓工作成為高低之分的壓力來源,也容易迎來勞動者對自我價值的異化,開始質疑自己工作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對此,蔡淯鈴讓工作的意義本質回到自己,重視內功,而非招式,跳脫外在社會加諸於工作的各式外衣,目的帶領工作者找回成長的力量。
「其實要去談工作的意義,更底層的問題是關乎自己。人很奇怪,當人能感受到自己的時候,就會有一股成長的力量。」而什麼是成長的力量呢?「就像孩子面對到新事物,第一反應往往是我可以學,而不是害怕為什麼我不會,其實這十五年來,社群媒體的時代把所有人都變得更完美主義,更沒有安全感,對自己標準更高,更容易焦慮。年輕人對決定懷疑、長輩對自我存疑、新生媽媽有了完美父母的渴望,這是這個世代的困難,在享受科技的同時也正經歷困境,各自困在自己的糾結裡面,面對不同的考慮跟害怕,但不該把自己的價值淹沒了,而失去探索的心。所以如果談終身學習,成長的心態就很重要,最底層的力量是來自喜歡自己,有了對自己的喜歡、自在,才會給我們力量,去度過這些事情。」

得人資源整合開辦的工作坊、講座或研習課程,幾年下來已有上千位工作者參與,不只近期的「職家沙龍」,更持續開辦性格工作坊,帶領工作者認識自己的獨一無二,了解求職的合適點。其中,就曾嘗試讓性格相同的在一組,當面對相同問題,不只發現彼此的同溫層,也從不同組別間看見非同溫層,以此加深對自己的認識,也對不同性格的夥伴有了同理心。就有位約40歲的媽媽參與之後,對於自身轉職有了新想法,「她原本在外商擔任行政,後來轉去銀行當金融商品業務,卻水土不服,很快就離職了,之後才發現自己的性格是重實務,而不適合業務性質,在認識自己之後,就能找到更舒服的求職方向。」

安身立命,找到生命踏實的所在
目前,得人資源整合繼續延伸彈性職場思維,發現許多已屆退休年齡的資深工作者,仍希望透過部分工時的方式,為企業提供在職場多年累積的經驗與資源。目標適得其所,蔡淯鈴就為其媒合加入成立約七、八年,已經營穩健的創新團隊,承擔轉型時提供豐富經驗的經理人角色,陪伴創新團隊走過轉型的坎。如此一來,企業獲得經驗指引,工作者獲得彈性工作與成就感,就協調出雙贏的工作模式,同時促成世代合作,邁向共創,也讓資深工作者持續實現價值。

「很特別的是,工作會給人力量與尊嚴。」蔡淯鈴肯認了工作實現自我價值的意義,卻仍希望工作者能跳脫外在評價,追求內在精神,面對到愛情與麵包怎麼選的課題,「如果一直有個夢想,我都會建議去試試看,半年或一年的時間其實不會白費,當中一定有所積累,也可以驗證是不是跟自己想的一樣,價值判斷不該總是來自別人,他們不是你,做了才會知道。」
一方面透過倡議改變企業思維,探索以人為本的職場環境與工作模式,一方面引導工作者反覆與自己對話,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各自意義。工作其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完全是對立面,當重新認識工作,也意味重新認識自己。「我們近年做的,比較像是給你一隻指南針,讓你去找到方向,而不是告訴你答案,畢竟關於自己的答案,還是只有自己知道。」

文 / 黃筑瑜
圖 / 黃筑瑜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