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資料力做公益!讓數據成為對話工具 為解決方案引路: 智庫驅動 D4SG 資料英雄計畫

來自非營利組織、公部門、中研院、媒體界、大專院校的十多位人士,共同聚集在會議室裡,一邊討論一邊敲打電腦,專注地激盪腦力。他們是「資料英雄」,正在以資料力做公益,運用大數據設計出更好的公共服務。

由「 DSP 智庫驅動 」自 2016 年發起的「 D4SG 資料英雄計畫 」(Data for Social Good),募集公共服務組織的提案申請,再招募對於「用資料做公益」有興趣的社會人士與學生,組成一支專案團隊,運用三個月的時間做出具社會影響力、可重複性的資料科學專案。

至今已有 40 個非營利組織、40 個政府單位、125 位資料英雄參與,從農地土壤污染、視障按摩站排班管理、火災風險地圖、家暴預警系統、線上學習平台改善,到提升公部門採購的品質與效能,專案主題多元,讓人驚嘆資料力在各領域原來都能發揮作用。

釐清問題意識最重要 各路英雄跨界相助

D4SG 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智庫驅動的知識長謝宗震,提到計畫源起是看到黑客松風潮興起,發現台灣社會對於公共事務的熱情,但是對於極短時間內激盪出的點子,卻容易停留在萌芽階段無法認真發展,感到可惜。

左:D4SG 計畫主持人、智庫驅動知識長謝宗震。。
左:D4SG 計畫主持人、智庫驅動知識長謝宗震。。

「讓公共服務性質組織『資料開竅』需要一段時間的磨練,所以我們想發起長期計畫,至少三個月,大家利用下班或假日時間一起投入。希望將實驗性的概念,測試鍛鍊為完整的資料公益解決方案。」

從招募提案開始,D4SG 希望提案組織能清楚說明想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目前掌握了哪些可利用的資料、期待的專案成果與影響等。「通常三個月的專案,我們就會花上一個多月釐清問題意識。」

以新北市高風險家庭專案為例,從社工接到通報,一路到服務結案,工作過程中會留下什麼樣的軌跡,哪些節點會產生資料,將來可如何運用?又或是在台北市家暴防治專案中,與社工討論「高風險」的指標為何,希望個案情況「不要惡化」的明確定義又是什麼?這些都是專案中最需要釐清,以及最重要的第一步。「所以演算法其實是最簡單的。」

對於提案組織是釐清問題的過程,而對專業資料技能的參與者來說,則是學習將手上握有的技術工具,應用在解決實際的問題上。另外也有非資料背景的參與者,例如新聞系的學生,他們擅長挖「為什麼」,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協助團隊思考得更深。

就是這樣多元的組成團隊,每個人從擅長的領域跨界交流,共同將問題看得更清晰,解決方案補得更完整。

數據揭空污真相 促政府修法改革

D4SG 計畫也與媒體合作,期待第四權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2019 年《天下雜誌》副主編呂國禎加入 D4SG,希望以「固定污染源空氣污染物連續自動監測設施」(CEMS)數據,分析工業空氣污染實況,揭露被美化的空污真相。智庫驅動執行長劉嘉凱也親自擔任專案導師。

智庫驅動執行長 劉嘉凱。
智庫驅動執行長 劉嘉凱。

自 2017 年 1 月起,環保署開始將 CEMS 即時數據公開上網,《天下雜誌》與 D4SG 就將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9 月,全台 111 家業者、共 326 根煙囪、將近 3000 萬筆的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發現在 18.2 萬筆超標的空污數據中,就有高達 13.6 萬筆被註記為無效,等於每三筆就有兩筆註記無效。

2019 年 2 月,《天下雜誌》以封面頭條〈誰替台灣換上假藍天?〉重磅報導,引發各界關注,也間接影響環保署於 2020 年 4 月修正發布「固定污染源空氣污染物連續自動監測設施管理辦法」,提升監測數據的品質與可信度。

對於 D4SG 能達到這樣的成果,團隊都很驚喜。「我們希望拿資料做對話,不只是價值主張。」劉嘉凱說資料能讓不同的關係人,站在同一個基礎上討論,對於解決問題就更能找出方向。

協助企業升級智慧製造 也向國際分享經驗

在協助許多環境相關專案後,智庫驅動意識到真正要解決污染源的問題,還是必須從源頭做起——協助企業改善製造流程,降低排放量。

「工業用電省下 1%,比民生節能帶來的效益大上更多!」他們開始協助台塑、台電等企業升級「智慧製造」,利用資料分析改變工廠作業流程,找出能夠同時降低生產成本與產生污染的方式,工廠節能又省錢,業主就樂於投入改善。

「讓過程中的利害關係人都能多贏,就是我們希望創造出的價值。」

智庫驅動這幾年也陸續與國外組織做經驗交流,將台灣的作法分享出去,劉嘉凱發現台灣社會的得天獨厚:「在全球開放資料評比中,我們是世界第一。」另外民間的能量充沛,相關產業人才多,許多科技鄉民將專長用在正向地方,加上網路設備發達,政府也願意與民間合作,造就了台灣走出「科技公民創新路線」。「要直接將台灣經驗複製到其他國家很難,但可以讓他們看見一個發展的方向,知道需要加強培養哪些部分。」

Photo by Marta Branco from Pexels

同理心與獨立思考 帶你看見更多樣貌

一開始只是想要小小地,量力而為做的 D4SG 計畫,回頭看卻發現影響力擴散到了意想不到的地方,甚至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中,接觸到了超過一半以上的議題。

他們感嘆其實一路學到的,比自己給出去的多:「一般跟企業合作,你可能花很長時間參與三、四個專案,但 D4SG 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就快速了解很多議題與各領域的狀況,並且學習怎麼溝通。」

數學系畢業的謝宗震說,他曾認為全世界的東西都可以用數學解析,只要收集好資料就可以預測任何事,「後來才明白人心是更複雜的!」比如當他和社工聊起怎麼收集到個案資料時,社工講述他怎麼跟家庭建立感情,讓他們願意信任且講出真實的狀況等,「你必須先瞭解他們,才能得到正確的資訊。」也因此謝宗震強調,重點一直都不是演算法或資料力,「同理心才是最重要的特質,讓你學習站在不同位置看事情。」

劉嘉凱也表示:「每件事都多問自己問什麼,至少問個五遍,不要聽到答案就直接接受,練習獨立思考的能力。」但這個獨立思考不是為了批評,或是質疑他人為什麼無法把事情做好,「是知道人家的難處後,去問背後的原因,一起在溫暖中求進步!」

智庫驅動知識長謝宗震(左)、執行長劉嘉凱(右)
智庫驅動知識長謝宗震(左)、執行長劉嘉凱(右)

我們以為數字、資料是冰冷的科學,但端看你怎麼運用它們,只要有著對世界的關注與熱愛,任何工具技術都能是溫柔又強大的力量。

info
智庫驅動官方網站
D4SG 資料英雄計畫官方網站

文 / 曾彥菁
圖 / 白騏瑋


延伸閱讀:

透明化資訊社會 開放資料

樹冠生活 ISSUE 10 : 透明化資訊社會

從公民參與到社會實踐 用開放與協作打破 0 與 1 的框架: g0v 零時政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