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
藝文 · 生活
總編序:編輯地方 用自己的方式 說土地的故事
本期專題邀請鹿港囝仔創辦人張敬業擔任客座總編輯,以自身推動「 地方創生 」的經驗出發,期望透過「地方編輯」的角度切入,藉由拜訪地方誌的編輯、文字及聲音自媒體、音樂創作人等,了解如何將生活中的素材,轉化成人們可以認識地方的方式,聲音、文字、影像、策展等不同的媒材與方式,可以帶給人們更為豐富的地方想像。
藝文 · 生活
總編觀點:青年重返鄉土,一起成為耕耘地方的文化農夫吧!
人類學家丘延亮老師,曾經在「接力挺台東」的影片中提到,「一個部落有年輕人回去;一個部落沒有年輕人回去。不用二十年,十年以後,一個部落還在,而且很興旺;另外一個部落就不見了。」把這裡的「部落」換成「社區」、「地方」,其實是一樣的。而地方能夠永續的基礎,就是因為有著一代代回到地方生活、耕耘的青年而延續。
藝文 · 生活
瀨戶內亞洲論壇給今秋的啟發
2019年是特別的一年,鹿港的策展團隊自主籌辦的「今秋藝術節」來到了第五年,更特別的是帶著前面四年的經驗,受邀前往第四屆的瀨戶內藝術祭亞洲論壇進行分享。而這一趟除了進行經驗分享外,更與瀨戶內藝術祭的策展團隊及亞洲各國的藝術創作者、 策展人交流各地的藝術節實踐經驗。
藝文 · 生活
來去小鎮散散步:跟著鹿港囝仔感受新舊融合的古鎮魅力
鹿港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這些深刻的文化內涵就體現於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體現於在地居民的生命脈絡裡,你可以在這邊看到最古老的東西、同時也有新潮的東西,而這些新東西是從老文化的內涵中長出來的,並在這樣的過程中連結了鹿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生活即是文化、新舊兼容的小鎮,
藝文 · 生活
農耕 土地 生活 紀錄片導演的有機夢: 中台灣農用基地
出生彰化鹿港的導演許文烽,2009年參與了中科二林園區相思寮土地徵收,用鏡頭記錄下土地開發、地方建設對自然環境及人文歷史帶來的衝擊,以及在地農民面對強權的心酸與無助,這段經歷加深了許文烽對於土地的關心,往後更長期站在第一線爲土地正義做努力。2011年初,許文烽在宜蘭行健村認識了一群友善小農,深入接觸了在地農民轉型有機耕作的歷程,並拍攝成《行健村的有機夢》紀錄片,過程中觸動了自己心中對於家鄉、對農耕、對人與土地關係的重新思考,為日後中台灣農用基地計畫種下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