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

在水泥叢林中 串接與樹共融的新生活想像:臺灣好植地

一幢幢大樓拔地而起,高聳的橋樑劃過遠方的天際線,錯綜複雜的道路延伸至城市各個角落,現代化建設構築出今日人們習以為常的都市生活場域,原有的自然地貌被鋼筋、水泥、柏油給覆蓋。寸土寸金的年代,僅存的綠地在馬不停蹄的開發計畫下不斷消逝,全球暖化與氣候異常,也使近年來各國森林大火頻傳,野生動物與自然環境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綠地的消逝成為全世界刻不容緩的共同問題。在臺灣,一群關心環境、都市發展議題的人,則思考著如何透過資訊收集與分析,找出隱藏在生活各處的綠化潛力區域,期待以公私協力的模式,實踐生活中更多綠化的可能。

從公民參與到社會實踐 用開放與協作打破 0 與 1 的框架: g0v 零時政府

提到公民參與政治,除了行使投票權、參與抗爭、選舉前後的激情,你還會想到什麼?2012 年在全球資訊開放協作的浪潮下,幾位在乎社會發展的黑客(註1)意外催生了「g0v 零時政府」,以參與者強大的社群動能為基礎,透過數位工具開發、資訊平台建構等方式提升公⺠政治參與的深度,更逐漸向上影響政府以更開放的形式與人民對話。

自己的環境自己救 研究室外的一場公民科學行動: 空氣盒子 陳伶志

2013年,以自身長期聚焦的「參與式感測系統」領域出發,陳伶志與團隊投入空氣感測研究計畫,監測空氣中不同氣體之數據變化,有感於自己孩子的氣喘問題,進一步將研究目標收斂聚焦於空氣中PM2.5之即時微型監測,期望能透過研究為大眾生活的空氣品質把關。參與式感測的主要精神,即是透過群眾參與,進行大量數據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空氣盒子計畫的第一步,即是建構出「低成本」又具有「準確性」的感測設備。歷經兩年多來的無數的挫折與修正測試,終於研發出品質穩定的微型空氣感測器,下一步,則需要找到願意參與計畫的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