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
環保 · 循環
維修社區!古風小白屋喚醒社區共享精神,修復老物、修整人情、修補環境!
每週六上午十點,大安區古風里的小白屋維修站緩緩拉起鐵捲門,展開每週復返的志願維修行動。成立至今, 古風小白屋 已有八年維修經驗,不只收容各式工具,提供大眾共享使用,維修之間更開啟人與人的自然互動,凝聚互助的關係與信任。當老物再生,不只環境受益,更重建社區鄰里的人情網絡。當環境與社會因而永續,也就實現維修的最大價值...
藝文 · 生活
一起當個「好野人」吧! 留住海岸的文化記憶(技藝)——節點共創與「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的地方經驗 (上)
跨越 5 個部落、30 公里,從豐濱鄉磯崎部落一路往南延伸至港口部落,2021 年的「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在東海岸展開。藝術季背後的策展團隊「節點共創」深耕地方,以真實的地方生活與技藝文化為基底,透過文史調查、策展、出版等方式累積在地觀點,讓散佈東海岸的各個「節點」互相連結、靠近,凝聚出一股堅實的地方能量。
藝文 · 生活
一起當個「好野人」吧! 留住海岸的文化記憶(技藝)——節點共創與「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的地方經驗 (下)
跨越 5 個部落、30 公里,從豐濱鄉磯崎部落一路往南延伸至港口部落,2021 年的「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在東海岸展開。藝術季背後的策展團隊「節點共創」深耕地方,以真實的地方生活與技藝文化為基底,透過文史調查、策展、出版等方式累積在地觀點,讓散佈東海岸的各個「節點」互相連結、靠近,凝聚出一股堅實的地方能量。
藝文 · 生活
總編序:編輯地方 用自己的方式 說土地的故事
本期專題邀請鹿港囝仔創辦人張敬業擔任客座總編輯,以自身推動「 地方創生 」的經驗出發,期望透過「地方編輯」的角度切入,藉由拜訪地方誌的編輯、文字及聲音自媒體、音樂創作人等,了解如何將生活中的素材,轉化成人們可以認識地方的方式,聲音、文字、影像、策展等不同的媒材與方式,可以帶給人們更為豐富的地方想像。
飲食 · 農業
種一片香草園 栽培安居樂業的夢:李登庸與慕樂諾斯自然農場
從田裡就可以望見海。每日辛勤耕耘,陽光將李登庸的皮膚曬成土壤的顏色。迷迭香田不到半分地,卻彷彿一座小巧的森林。他聊著來長濱定居的經過、摘一片甜菊葉讓我們品嚐,描述香草和雜草蟲鳥各方走獸共生的故事,說話時他成為生態講師。揀選迷迭香較長的枝葉,從容剪下,每聲喀喳都像剛跟植物悄悄說了一句什麼。耕耘和採摘,是他十年農耕,和近年成立「慕樂諾斯」自然農場後的日常。
藝文 · 生活
影響力投資 與 地方創生
離開主流職場的這些年,主要投入「影響力投資( Impact Investment )」的領域。簡單地說,將財務及領域專業等資源導入「共益企業( Profit-with-Purpose Business )」手中。這些共益企業除了努力確保公司可持續營運之外,同時追求組織所設定的社會價值。
台灣並不算幅員遼闊的國家,大致上北、中、南、東各地都可說是準「一日生活圈」,因而地方創生的議題和鄰近的日本有相當的不同。
藝文 · 生活
總編觀點:青年重返鄉土,一起成為耕耘地方的文化農夫吧!
人類學家丘延亮老師,曾經在「接力挺台東」的影片中提到,「一個部落有年輕人回去;一個部落沒有年輕人回去。不用二十年,十年以後,一個部落還在,而且很興旺;另外一個部落就不見了。」把這裡的「部落」換成「社區」、「地方」,其實是一樣的。而地方能夠永續的基礎,就是因為有著一代代回到地方生活、耕耘的青年而延續。
藝文 · 生活
生態系觀點的地方創生思維
「地方」從來不是等待刮除重寫的羊皮紙,而是孕育物種傳承與演化的棲地。在過去的都會發展思維下,脫落於都會圈影響的地方,承受著人口與資源雙重外流之苦。其結果,不只是滋養物種的養分體系衰竭,也讓物種之間的關係產生斷裂,甚至失去自我演化的能力。因此,地方創生也是一個復育棲地生態與激勵生態系演化的過程。透過創造資源/養份與引入人才/物種,形塑能支持生命留、住與發展的環境,鼓動地方與生命之間的互動,共同探索發展演化策略。
藝文 · 生活
用製醬人的真誠與堅持 將對土地的愛一點一滴封存入醬:御鼎興柴燒醬油 / 飛雀餐桌行動
走進御鼎興柴燒醬油日曬場,一排排醬油陶缸在偌大的廣場裡整齊排列,在大太陽下形成一幅壯觀的景緻。穿梭在廣場中的是御鼎興第三代製醬人謝宜哲,只見他熟練的搬開厚重的陶甕頂蓋,細心檢視著醬油的狀態,一股黑豆醬油特有的甘醇味隨即撲鼻而來,「好的黑豆醬油就應該有這種氣味,甜甜的,甚至蜜蜂也會被吸引過來。」專注凝視眼前在陽光下閃耀的琥珀色液體,這是謝宜哲每日再熟悉不過的工作風景,然而若將時光倒帶,謝宜哲或許沒有想過製醬這條路自己會走得如此堅定且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