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以物產為媒介,傳遞人與土地的美好: 三小市集 / 雲林食通信

2012年,以活化閒置警察宿舍與廢棄的戰備指揮所做為畢業專題的計畫內容,李宜倩與夥伴在雲林斗六開始了「三小市集」計畫,以「三小精神」(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為出發,期望創造一個以食農為核心的多元交流平台。時至今日,來自臺北的李宜倩以雲林為家、持續透過三小市集發掘這塊土地的可能性。

食農交流平台 連結土地、物產、人

回想最初創辦三小市集,以讓更多人「認識雲林」為出發,選擇以在地最具特色的「農業」切入,透過假日市集連結當地從事友善耕作的小生產者及相關食品業者,除了推廣農友及農產品,也期望扮演平台的角色,將不同農友的需求及資源連結起來。李宜倩觀察到,許多小生產者都是個人工作者,當發展到一定程度,無法同時兼顧耕種與銷售工作,經由市集整合,對外承接訂單,串聯合適的夥伴,共同拓展業務機會,適當紓解小生產者銷售壓力。

創立至今,三小市集維持每週假日定期舉辦,透過與消費者面對面的交流,農友得以更直接、更深入的傳遞友善耕作理想,「在堅持友善耕作的路上,小農耕種的理想、食材的好需要被暸解、被認同,除了獲得更多支持的能量,也讓小農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堅定。」李宜倩說。

推廣友善土地的飲食生活提案

除了單純的交流、販售,三小市集透過料理教室、共食計畫等輕鬆活潑的生活提案,讓更多人認識節氣、物產與料理的關係,傳遞友善食農觀念的同時,進而以消費支持在地友善生產者。另外也針對親子對象規劃「小廚師大餐桌」、產地拜訪等課程,將食農教育落實於生活體驗中。

延續長久以來匯聚的能量,三小市集選擇在斗六老街上開設實體店鋪,除販售農友的新鮮蔬果,同時導入食品加工,試著進行商品開發,探索蔬果的其他可能。2018年臺灣香蕉價格崩盤,夥伴將農友過剩的香蕉製成果乾商品,頗受各界好評,甚至有麵包師主動發想,將香蕉乾延伸運用於烘焙,同樣令人驚艷,各界專業的人才透過三小市集連結起來,激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如今透過市集與店舖不同角色的分工,三小市集期待用更多元的方式,將影響力持續擴大。

好滋味 好故事 新鮮直送

近年來,日本的「食通信」遍地開花,深入食材產地採集第一手情報,紀錄生產者與產地的迷人風貌,透過紙本刊物以及線上社團的分享串聯,試圖拉近人與地方的距離。隨刊附贈的當季食材,讓即使住在都市裡的讀者,也能無時差感受到來自遠方產地最新鮮的好滋味。

接收到來自日本食通信的經驗傳承,這一股食通信風潮也吹到了臺灣來,各地團隊紛紛投身產地,挖掘土地美好故事,李宜倩也投身「雲林食通信」的編輯製作,決定好好記錄下地方珍貴的物產文化,將物產的迷人風味打包,乘著文字與影像送往各地讀者的家中。雲林食通信的發行,雖成功觸擊到與以往市集截然不同的新客群,然而以一年多來的發刊經驗來看,李宜倩認為由於土地、環境與民情上的差異,日本原有的模式未必完全適合臺灣,還需要摸索出適合在地的運作模式,找出與產地、與讀者互動最合適的方式。

談起籌備中的「花生」主題食通信,由於突發狀況多,導致原訂的發刊計畫被迫延後,李宜倩笑容中透露出些許無奈,但是談起報導的內容,眼裡重新燃起光芒,一一細數採訪中有趣的人事物,「規劃內容的時候,總會想把每個精彩的細節都忠實傳達給讀者。但報導的採集不僅要靠長時間的挖掘、累積,更重要的是如何取捨,將內容轉換成讀者有興趣的故事,將資訊成功傳遞出去。」李宜倩說道。

求學階段與雲林結下不解之緣,李宜倩選擇為這塊土地做點不一樣的事。如今,乘載著滿滿的能量與夥伴之間的共好情誼,李宜倩將繼續透過三小市集,傳遞雲林土地與人的美好。

三小市集的永續生活提案

.許多人認為友善耕作的農產品價格昂貴,如果能花一點時間認識好食材背後的故事、優點,了解農民付出的心力,就能理解,我們應該付出相對等的價格來購買支持。
.將友善土地的概念從飲食延伸到生活,透過共享、分享、交換,落實「不廢」生活精神。

info
三小市集粉絲專頁
三小市集網站

文/白騏瑋
圖/白騏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