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ano [ 名詞 ]
發音:阿諾阿諾。
「種籽」之意。
寫了《湖濱散記》的梭羅,在他死後 125 年由後人整理手稿出版了人生最後 10 年在森林中漫步的田野筆記《種子的信仰》,記錄了不同種籽如何藉著大自然循環的水和風,以及昆蟲動物等媒介散播,落地發芽生根長成一片森林。即使一顆種子落在地上沈睡了好久,它的能量依然在持續醞釀,等待著,即便好久好久,時機一到,鮮綠色的小芽就探出頭來。「每個種籽都在嚮往天堂,那是一枚種籽的信仰」,梭羅詩意的寫下。
‘iliahi 夏威夷檀香木的果子,紫色裡頭就是成熟的種籽。 果子成熟後,掉落地面,外皮已經脫落。 檀香木的種籽有堅硬的外殼保護,非常不容易發芽,裡頭堅果般的果實可食。
種籽
Koa 通常在冬末初春的交替時節開花,淡黃色如煙火狀的毛茸茸小花球分佈在枝子上,襯著 koa 蔥綠色的假葉隨風搖曳,好看極了。花開後,長出豆莢。豆莢可以長到約 15 到 20 公分長,裡頭有種籽 6 到 12 顆不等,豆莢從新鮮到成熟,顏色也從碧綠到棕褐色。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棕褐色的豆莢掛在 koa 樹上。豆莢裡的 koa 種籽,長約 0.75 公分,扁扁呈橢圓形樣,有著堅硬幾乎呈黑色閃耀著光澤的光滑外皮。

在自然法則下,這種藏身在豆莢中的種籽,豆莢成熟乾枯後,會爆裂開來,裡頭的種子便落到地上:或者那天颳了陣強風,捲起乾枯後輕盈的豆莢,飛到遠方,豆莢墜落地面彈出種籽:又者被森林中的鳥類吃了它又排出了它,帶到更遠的地方。
花開後長出豆莢,新鮮的豆莢是鮮綠色的。 豆莢從新鮮到成熟,顏色也從碧綠到棕褐色。
但是,不是每顆種籽都依循法則可以順利發芽,別小看種籽的自我保護機制。koa 種籽外層厚厚的外皮,如果沒有被鳥類尖銳的喙戳一個洞,沒有被森林中的動物摩擦損傷,沒有從樹上掉落在地上的過程中碰撞,水份便無法穿透過種籽的外皮,滋養包覆胚芽的子葉。種籽就只能攜帶著潛伏在體內的生長能能量,靜靜等待著。
也難怪,在野外,兀自長出的樹,我們稱這種為志願者 volunteer,想想它們經過了多少的重重考驗才可以發芽,總是特別強壯健康。

選種
在 14 個柯本氣候分類法(註 1)當中,夏威夷群島就有 10 個不同的氣候帶,小小的大島就擁有 8 個不同的氣候分別。島的東邊和西邊是截然不同的天氣型態,從海平面漸漸往上,每兩百公尺,氣溫降雨皆不同。車程 10 分鐘的距離,可以從雲霧鳥繞一百八十度大翻轉成陽光普照。
選擇來自相同區域的種子,有類似的氣候條件,有相同的降雨量,有差不多的土壤成分,幾乎可以保證會有類似的生長律。
也是這樣,koa 雖然是夏威夷的特有種,不同地區的 koa 也有不同的樣貌。

有的 koa 鐮刀狀的假葉是油油亮亮的青綠色,有的是帶銀色有細絨毛的豆綠色;有的是細長的鐮刀,有的則是又胖又寬的鐮刀狀;有的年輕的 koa 樹皮光滑呈灰色,有的樹皮有明顯的赭紅色紋路,有的覆蓋著橘色的苔蘚。有的 koa 枝幹眾多,往上長往側邊伸出,各自爭相的在森林中尋找光線,長成一個樹蔭廣大的大樹;有的 koa 就是一個直挺挺的主幹,所有的枝幹不和主幹喧兵奪主,不停的拉高往天空去:這就是夏威夷人所謂的 Canoe Koa,是可以鑿出一艘六人獨木舟的 koa 大樹。
這一切讓 koa 有不同長相的奧祕,都藏在種籽裡的 DNA。
註 1:柯本氣候分類法是由德國氣候學家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所發展出來的氣候分類法,基於認為自然植被的生成,乃源自氣候的特性,故描述氣候的最佳方式為自然植被。
有的 koa 長著帶粉綠色的細長假葉。 有的 koa 葉卻是油油亮亮有中廣身材的形狀。
採集
於是在種樹之前,徵得附近地主的首肯,我們在山徑中行走,尋找心中的 koa 母樹。
首先看樹形,再仔細觀察樹皮、枝幹、葉片,看這棵樹是否健康,有沒有明顯的病蟲害。母樹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強,基因裡的抵抗機制就高。選定了一棵樹,先向大地誠心的問候,也向母樹問聲採集的許可和感謝。
還在籌備種樹的階段,我們就開始在附近尋找心中適合的母樹,開始採集種籽。 剝開豆莢,仔細的檢視裡面的種籽是否健康,有沒有受到甲蟲和黴菌的入侵。
樹形高大直挺的 koa,自然就難以採集她的種籽,豆莢長在高高的枝幹上,爬上卡車,帶了六呎長的樹剪,小心翼翼的剪下豆莢,不傷害其他的枝葉。眼睛也快速的掃描掉落地面的豆莢,地面上的豆莢通常已經潮溼或發霉,有些已經被蟲啃了。
想到了美國印第安植物學家 Robin Kimmerer 在 《Braiding Sweetgrass》 一書中,寫印地安人對自然生態尊重的採集法則 ”Honorable Harvest”,或許可以翻譯成「虔敬的收成」, 其中第一個她寫道的規則,就是不採集第一個看到的,也不收盡所有的,只拿自己需要的:心存感激。
DNA 真是神奇。走在我們種下的小森林中,會發現有幾棵樹相似度百分之百,他們就是會在某個高度長出一棵強壯的側枝;樹皮都有像畫了眼線般美麗的紋路,當然我早已忘記他們的母樹是哪一棵。為了森林樹苗的存活率,也是為了實驗性質,除了種來自相同區域的種籽,我們也種了一些來自其他區域的樹苗,也或許她是來自大島 Mauna Loa 南面山坡的 canoe koa 媽媽。
koa 樹皮多樣,有橘色苔蘚附身的粗糙表皮。 也有帶著明顯的赭紅色紋路,像畫眼線一般。
發芽
沒有動物鳥類的助力,水份很難入侵 koa 種籽厚厚的外皮,落在土壤中可以好多年都會處於睡眠狀態。這時就需要一些工具的輔助破皮催芽;有好些不成文的規則,好比說用滾燙的熱水燙種籽是一個方法,另一個方法就是想辦法破壞種籽的外皮,拿砂紙磨,拿一根針扎一個洞,或拿指甲刀剪一個小缺口。

處理過的 koa 種籽,泡水隔夜就膨脹成兩倍大,泡水 24 小時就可以撒種在專門種樹苗的細長容器當中。Koa 算是發芽律高的種籽,經過破皮催芽程序,也泡過水的 koa 種籽,通常在 5-14 天內會發芽,小小綠色相互對稱的葉子就從土裡冒出頭來。
一棵樹的生命就這樣開始了。

文 / 孫良蕙
圖 / 孫良蕙、簡君哲
延伸閱讀:「三歲森林的生態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