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屏東市區的勝利新村,低矮的眷舍磚牆草木垂出,雨後的陽光傾斜灑落在斑駁的紅磚牆上。在蜿蜒巷弄間悠轉,腳步停駐在永勝巷4號,這裡是七年級女生林晨意及夥伴杜岱蓁所打造的「奧山工作室」據點。

穿過生意盎然的庭院,拉開木紗門,伴隨嘎吱作響聲及鳥鳴聲,來到兩人巧手佈置的溫馨空間。轉進房內,印入眼簾的是充滿濃濃原民風味的部落農產品及工藝品,來自屏北原鄉三地門、瑪家及霧台山林間的寶藏盡現。




奧山(Okuyama)即日文「高山」之意。工作室以推廣屏東山野間的驕傲為期許,除了推動特色部落人文生態之旅外,同時也在屏東市區據點展售部落農產和工藝品、舉辦文化體驗活動,並販售由部落農產品製成的飲食料理,期待讓未曾造訪屏北部落的民眾藉由市區內的場域也有機會近距離體驗原鄉之美。







對植物的熱愛 開啟推動原鄉生態旅遊之路
自2008年開始接觸部落,至今投入原鄉文化推廣近十年。奧山工作室創辦人林晨意聊起當初的起心動念,「其實一開始只是因為非常喜歡植物而已。」就讀屏科大森林所的她,從碩士時期,開始在部落裡走跳,研究民族植物,因而愛上與山林共存、擁有豐富植物知識與文化的原鄉部落。「像是配戴百合花,不僅是魯凱族獵人榮耀的象徵,也是女子貞潔的象徵。」在一般人眼裡「不怎麼特別」的山野植物,林晨意不僅能夠快速辨識,更能滔滔不絕地講解植物的特徵與文化意涵。





挖掘屏北原鄉特色 打造獨一無二的遊程
「在部落,付出最多時間的就是跟社區「搬挪」(搏感情),建立關係和信任。」林晨意說道。長期蹲點扎根社區,從訪談部落耆老、社區資源盤點、導覽員培訓到後續的行銷推廣,林晨意與屏科大森林系不同生態專長的系友合作,在陳美惠教授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協助屏北地區原鄉部落,盤點社區自然資源及文化特色,而後設計成深度體驗的生態遊程,讓民眾能夠感受屏北原鄉的迷人之處,同時也陪伴災後重建的部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無法被複製的道路。
什麼是生態旅遊?
單純就字面意義可解釋為一種觀察動植物生態、自然環境的旅遊方式,也可詮釋為具有生態觀念、增進生態保育的遊憩行為。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及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明確的將生態旅遊定義為:「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並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而我國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在綜合了國內、外學者的意見後,於2003年底提出的「生態旅遊白皮書」中進一步定義生態旅遊為:「一種在自然地區所進行的旅遊形式,強調生態保育的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強調人與環境間的倫理相處關係,透過解說教育引導遊客主動學習、體驗生態之美、瞭解生態的重要性, 並以負責任的態度與回饋行為,保護生態與文化資源,以達到兼顧旅遊、保育與地方發展共創三方共贏的局面。
資料來源: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

「遊程的設計必須與部落產業和文化緊密連結,才具有獨特性。」德文部落百年歷史的咖啡文化、達來部落獨特的石板屋遺址、發跡大武部落的魯凱神話故事以及以紅肉李與山櫻花美景聞名的阿禮部落,每個部落都擁有獨具一格的文化脈絡、經濟產業及自然美景。而透過培力社區導覽員的過程,更能凝聚社區共識,增加部落居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珍視習以為常的生活經驗。



生態旅遊是一個媒介,重要的是它可以找回人地關係,找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榮譽感。
生態旅遊離不開在地文化和生活。部落的食、衣、住、行和祭典儀式等,與長期與山林環境互動所產生的價值觀、倫理與智慧息息相關。「位於不同高度海拔的德文和達來部落,植物林相不同,例如:同樣是排灣族,但傳統部落美食「阿拜」的葉子食材使用卻也有些許差異。」當具有獨特性的部落自然和文化資產保存的越好,與土地連結越深,擁有無可取代的在地價值,便越能永續發展。而推動兼具生態保育、文化傳承、社區經濟、環境教育等多重意義的生態旅遊正是最佳的實踐方式。




翻修市區老屋空間 搭建原民文化平台
2019年初,奧山工作室開始進駐距屏東火車站不遠的勝利新村老屋,將空間場域作為原住民文化的輸出平台,舉辦各種體驗工作坊、原住民工藝課程,烹飪濃濃原民風味的料理,用簡單輕鬆的方式邀請民眾認識部落文化,拉近彼此的距離。即使生活負擔加重,兩個女生也不以為苦。林晨意及夥伴杜岱蓁認為「問題就是機會」,樂觀面對各種挑戰,透過前往其他團隊幫忙的機會互相學習,期待未來能彼此串連,共同在都市搭建人與山野、人與人之間的橋樑。
編按:勝利新村老屋的據點已在2020年1月底結束,未來奧山工作室仍將持續參加市集、舉辦活動、部落旅行,最新消息可隨時關注奧山粉絲專頁。


info
奧山工作室粉絲專頁
文/楊昌儒
圖/白騏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