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紀金山
好好園館創辦人、靜宜大學退休教授、福氣社區關懷協會創會理事長
投身高齡領域超過十五年,先後成立「台灣福氣社區關懷協會」與「有本生活坊」。如今透過「好好園館」作為生活實驗室,提倡長輩共居(Co-Living),目標發展出又開放、又連結的類家庭社群,為超高齡社會提前準備,完整好好生活的未來圖像。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述著晉朝一名漁夫在捕魚中,忽然發現一處桃花林,落英繽紛,循溪前行,不知不覺在水源盡頭,發現一處小山洞,捨船而行,豁然開朗處,一片開闊的淨土,整齊的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老老小小,都怡然自樂。在地人只知先人避秦時亂,率家人來到此絕境,不復出焉….。
一個遺世獨立的地方,居民生活如常,卻歲月無甲子,寒盡不知年。這種當下生活就是永恆的感覺,總令人讀來有流連的感覺。

從統計數字來看,2021年人的平均壽命比起1950年時已多出二十多年,2025年,臺灣社會銀髮人口比例邁向新高峰進入到超高齡時代。不知不覺地我們很容易就有著百歲人生,對於擁有這樣史上未見的長壽,由於學校沒教,社會裡充斥過時的刻板印象和偏見,許多人第一反應卻是不想要、不敢想。「諸法所生,唯心所現」,社會裡所有的想像與被創造出的事相,其實都是心所顯現出來的。老的想像與各種安排當然也是如此。面對即將有高齡的未來,如果不滿現在關於「老」的刻板印象與限制,我們應該認真重新探索「老」的定義,慎重思考如何打造銀光閃閃的未來?這樣就能從這個大的社會趨勢蘊生新的想像、創造新的設計,和實際打造新的產業。
高齡社會帶來了照顧和孤獨兩個根本性的問題。照顧方面包含短期或長期照顧的問題。臺灣照顧負擔,從扶養比來看,2018年是0.379,到2065年將快速升到1.014。對民眾而言,家有被照顧者,生活將有沉重的壓力,需要有支援能量。對於政府而言,被照顧國民數量愈多,財政負擔也愈高,需要有多元的因應政策。孤獨則涉及主客觀的獨居現象與孤獨感,高齡者的孤獨會影響生理疾病、行為與認知能力下降,衝擊甚至比肥胖、抽菸對人的壽命影響更顯著。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老齡醫學專家卡拉·M·佩里西諾托(Dr. Carla M. Perissinotto)認為:「不論從醫學或道德的眼光來看,我們都不能再忽略那些覺得自己孤單或不受重視的長者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環境,任何人有權選擇過有孤獨感的Alone生活;但如果在生活或心理需要他人協助的時候,找不到支援,處在孤單無助的Lonely情境,則將對生活有重大的危害。我們是不是應該對此有所行動?」

自由來自負責,這需要的是,有意識地去面對當下的心態。生活、文化一直都是一種社會建構,如何覺察當下的需要,並積極建構值得期待的老後生活,甚至為自己客製一種期待中的生活服務,是自己的自由與責任。「當我老時,我想要…..」。我們期待的興奮和喜悅,就是等待中的新服務和產品,所以銀髮時代的開端,可以看成此去是一片荒漠的龍門客棧,也可以看成無窮無盡的新藍海。高齡社會需要讓長輩懂得享受快樂、健康、有希望的生活。

「在宅老化」是老人服務裡的重要概念,從津端修一「積存時間的生活」書中,可以看到理想上家是時間裡點點美好的載體。然而,在高齡少子化、當代工作模式衝擊下,住宅與家的意義逐漸分離,因著這樣的分疏,這一個銀髮世代的生活和居住,會比原本的家還需要更多元、跨領域的友善環境、服務。因此我認為「住宅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家會愈來愈是一種服務。」,我創辦了好好園館,希望在探索高齡生活裡的孤獨與照顧需求外,更實際投入服務生產行動、功能建構、文化與論述建構,積極和工作夥伴、一群住戶在生活過程裡共同發展出有認同感的夢想家園。這個目標就是創造一種新的服務住宅,透過各種服務環境、關係打造出比家更具有支持力的二地居所,提供居所、環境、交通、餐食、休閒娛樂、學習等服務內容,從而發展及擁有比原本的家有容易親近、密度和強度合意的關係網絡,讓生活更快樂、健康和有意義感。正是這樣,我一直持續觀察台灣和我一樣提早走入未來,並積極探尋高齡生活桃花源的團隊們。

很榮幸藉由客座總編輯的機會,架構性地邀請在台灣已經努力一段時間,從既有窠臼中尋求突破的各種新生活服務的團隊介紹訪談,以提供讀者思考未來高齡生活裡橫剖面的內容廣度,以及時間軸上走上高齡會遭遇到種種的服務歷程。例如在增進長輩社會連結和健康促進活動部分,有「老玩客」連結社會資源辦理各類實體的活動,「瑪帛科技」連結頻道通路提供電視視訊互動活動。在提供照顧資訊、照顧情感分享部分,有線上的「愛長照平台」,線下實體的「無論如河書店」。而在在宅老化的創新部分,有服務住宅的「好好園館」、照顧勞動合作社的「伯拉罕」、自立支援日間照顧的「長泰老學堂」、在宅醫療的「都蘭診所」。期待這輯的報導,讓讀者更清楚掌握高齡產業的服務價值、 永續意義,也藉此拋磚引玉,邀請企業端在推行ESG專案時,一同思考面對超高齡社會的解方,讓所有人對幸福多一點期待。
文 / 紀金山
專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