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技人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提升軟體效能?擴充硬體容量?還是善用長才,為家人與社會做點事?兩位來自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所的同學 − 顧偉揚與黃治綱,走出實驗室、踏入社會中,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同理長輩族群在科技使用上的不便,創立 瑪帛科技 ,先後推出電視視訊服務、一對一聊天關懷、直播互動節目及遠距學習課程,不只從長輩熟悉的電視著手,降低科技門檻,更實現陪伴關懷,在邁向超高齡社會的當下,用科技打造長輩開心的每一天。
推己及人:從自己阿嬷的願望,到實現每位阿嬷的心願
回到創業之初,顧偉揚說起阿嬷的母親節願望,吃大餐?出去玩?兩者皆非。「我想欲定定看到你」,阿嬷的願望對外地求學的大學生而言,既容易,也不容易。正巧那時視訊軟體熱門,他便規劃一系列專屬課程,打算帶著阿嬷學習,但可惜來不及全學會,阿嬷就去世了。
另一位創辦人,老家屏東內埔的黃治綱,一年回家一次,離開之時,阿嬷每每在家門前說:「下次回來,阿嬷不知道還在不在」,同樣令人揪心。有著對阿嬷的深刻情感,卻必須面對分隔兩地的現實,以及長輩難以跨越的科技門檻,「想不想來做點特別的事?」顧偉揚畢業後的一句話,開啟了兩人為長輩設計,創立目標「全天下媽媽可以透過視訊看到自己寶貝」的瑪帛科技。

瑪帛科技 的本質就是陪伴
顧偉揚大學時期曾擔任長庚養生村的3C志工,一堂兩小時的手機課,總在長輩們提出有沒有女朋友、喜歡吃什麼的問題中,變成四小時的話家常,「我那時就在想,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不是陪伴?」
於是,瑪帛科技一路以來,做的就是透過科技,讓陪伴更簡單。最早期的瑪帛任意門,是希望透過「電視」這個長輩熟悉不過的家電為基礎,跨越器材不熟悉進而退卻的門檻,只要簡單按個鍵,長輩就能與子女自在視訊。

然而,當視訊變得容易,長輩與子女在聯絡次數上,卻有預期的落差。長輩認為買了服務,每天都應聊天問候;子女則覺得一週一、兩通比較可行。面對當中距離,瑪帛秘書順勢登場。
取經自香港「平安鐘」,平安鐘原本是提供緊急救援的服務設備,卻發現聊天的使用次數遠大於救援,因而取得靈感,試著提供聊天陪伴服務。但怎麼聊?聊什麼?都成問題。好在瑪帛長期深入里民活動中心、日間照顧等機構,不只許多夥伴出身社工,創辦人也深諳「聊天是一門藝術」的道理,打造一套「長輩聊天指南」,一方面傳授經驗,一方面確認服務品質。聊天後,也會將聊天內容提供子女,成為長輩與子女的共同話題。
翻譯專業資訊,趣味直送客廳
儘管瑪帛秘書需求持續上升,但顧偉揚深知規模化是不可能的。不只空間、設備、人員等,主因更來自對長輩真誠關懷的堅持,不該只衝量,不顧質,這是原則。
便開始思考如何從一對一服務到一對多服務,同時兼顧深刻關懷的可能性。從當時熱門的直播節目出發,透過互動設計與主題規劃,不只讓與衛福部國健署合作的政令宣導資訊,搖身一變為機智搶答;也將健身運動課程搬上雲端,帶著長輩維持運動習慣,甚至不少子女回饋,爸媽現在更重視飲食了,因為營養師有說;更重視運動了,因為老師有說,過往那些子女難以建議的事,紛紛到位。
然而,瑪帛科技的成功得來不易,說起創業艱難,「我覺得每個都很難耶!」就算頂著台大研究所光環,從硬體出發卻還是吃足苦頭,但過程越艱辛就越有意義。經過三、四年的努力,瑪帛已經與台灣各大第四台業者合作,成功讓「MABOW TV 瑪帛電視電話」走進各大業者機上盒,從此不再需要開發硬體機上盒,而是轉為內容服務平台,更能專注在陪伴的角色。
遠距學習,活到老、學到老輕鬆實現
這兩年的疫情,人與人間產生了社交距離,卻意外讓機緣湊在了一塊。因為疫情,政府推行之社區關懷據點全數關閉,關懷服務難以為繼;宗教團體之實體讀經班暫停開放,長輩心靈生活受到影響;更有許多不論官方、私人之課程受到衝擊,他們紛紛找上了瑪帛科技,尋求轉線上的可能,也漸漸催生出去年底推出的新服務 − 瑪帛遠距學習。

善用過往經驗,「瑪帛遠距學習」量身規劃長輩的專屬課程,目前囊括運動、生活、語言、音樂、手作5大類別,推出超過30門課程。其實長輩就像每位線上學習者一樣,重視互動而非龐雜知識的填充,實用性觀念尤其重要。因此,如防詐騙、健康飲食知識等題材不只平易近人,更能透過線上互動,與專業講師一一解惑、一一闢謠,減少錯誤資訊的流通。聚焦長輩用戶,自然也推出線上體育課,由專業講師傳授日常維持肌力的小訣竅,全面關照。更推出高年級音樂課,一圓年輕時追逐過的夢想,及藝術手作課,重拾畫筆,勾勒退休生活的美好寓意。
科技來自人性, 瑪帛科技 堅持初衷、回應社會
「我那時候就是想陪我阿嬷,想常常看到她。」在邁向超高齡社會的當下,瑪帛科技堅持初衷,同時回應社會課題,保持著樂觀態度,持續設計長輩懂用的科技,打造長輩開心的每一天,為既有科技理性的色彩,凝聚人文深刻的溫度,或許對兩位科技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是那份來自家中阿嬷的情感寄託。

文 / 黃筑瑜
圖 / 黃筑瑜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