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的滋味不論古今,不分老少,都是一生企求,誰也不願無謂受到居束。 長泰老學堂 創辦人林金立六年多前,在今日老年人口率達19.1%,全台居次的雲林縣,燒毀機構內所有限制行動的約束帶,不只揭示打破既有照顧框架的破釜成舟決心,更一步步從無到有,實踐出「零臥床、零約束、零尿布」的照顧奇蹟,少了點便宜行事的態度,多了些自由自在的可能。至今,已在台灣推行自立支援超過十年,不只將過往經驗系統化為知識體系,向外傳播,更推廣台灣零臥床運動,讓觀念深入草根。從一開始不被認同,到受公眾讚譽「推動照顧革命」,原來唯有解開臥床迷失,建立自立支援的觀念,才能開始想像長輩未來生活的一百種樣貌。

難道沒有別的選擇了嗎?
充權作為社工人的基本信念,林金立回憶起民國八十幾年,畢業回到故鄉的當初。「那時台灣社會對長輩照顧的想像比較貧乏,一來家庭照顧,二來外籍移工,不然就是送機構,我就在想難道沒有別的選擇了嗎?」為了試著讓長輩有更多選擇,最初推行社區照顧模式,創辦老人保護協會,宗旨「讓老大人留在社區,獲得社區的照顧,重獲生存的權利及生命的尊嚴。」然而,推動沒幾年,就發現瓶頸,「當長輩重病之後,還是只能送機構,接下來就是臥床與約束,難道沒別的選擇了?」發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帶著疑問,2006年首度赴日取經,參訪自立支援的經驗。

參訪期間,曾向日本機構提出「可行嗎?值得嗎?」的疑問,卻始終沒有得到正面答案。直到看見一位原本長期臥床的阿姨,三個月後卻推著菜籃車,在超市橫衝直撞,才發現「我原本那些疑問都不用回答了,什麼成功率、成本考量都應該先放下,不能拿可能會失敗、成本效益來否認這個可能,無論如何都該去嘗試!」然而,帶著理想憧憬回到台灣,林金立四處奔走倡議後,非但沒得到認同,反而時常收到一句不可能的回覆。心想既然沒人願意做,那就自己做。因而2011年全台第一間訴求機能活化,強調自立支援的長照中心就此誕生,取名長泰老學堂,就是希望翻轉長輩單純接受照顧的框架,帶著長輩繼續學習,學習怎麼過本來的生活。
讓長輩躺著進來,走著出來,眉角在於創造氛圍
過本來的生活,聽來或許輕而易舉、稀鬆平常,但對隨身體逐漸老化,甚至有臥床經驗的長輩來說,就不能同日而語了。以自己母親臥床經驗為例,林金立說:「像我媽媽前陣子開刀,臥床七、八天後,突然發現自己不太會走路了,就瞬間對自立支援信心全無,於是就陪著她慢慢練習。」儘管只是短短臥床幾天,引發衰弱的狀態卻依然嚴重。相比如此,台灣「生病就多休息」的觀念,讓臥床既符合社會道德,也滿足照顧量能,因而許多還有機會復原的長輩,最後就一輩子躺了下去。因此,推廣自立支援,正是推動照顧典範轉型的行動,提供長輩多一個重返自由的選擇。
老化以後,面對生活之時,還能自立自理是自立支援的首要目標,第一課就先加強身體素質,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不同於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命令規範,長泰老學堂更重視自然舒適的照顧關係,創造良好互動的環境氛圍。單就喝水就是藝術,就是療程,「吃飯前做個健口操、唱個歌,就會自然喝水,吃完飯、刷牙聊天,也會慢慢喝水,一天1500,其實根本不用逼」,眉角就在於建立社交活動與創造喝水契機,像是習慣在長輩桌上放杯水,或是當照護人員去喝水時,也找長輩一起喝,這些生活中的小小轉變,就能漸漸帶動結構性的改變,「當攝水量足夠,飲食、精神都會比較好,通常三個月時間,就有六到七成長輩的衰弱被解決。」

遵行四大基本照顧原則,當長輩好好落實喝水、進食、排便、運動,循序漸進,就能慢慢找回本來的生活模式。透過從日本引進的能力回復運動設備,不只避免肌力代償效應,更能精準地透過六台復健器材,對應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需求,讓長期臥床或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輩,先喚醒肌肉記憶,慢慢增加自理程度。「其實兩天一次就好,讓心跳能維持每秒130下,自然釋放快樂多巴胺就可以了,不要太累才能持續做。」林金立也會採用固定頻率、動作、答數的方式,來產生群體效應,不只創造具有集體感的機構氛圍,更讓復健活潑有趣。

當放下權威與約束,試著將指令生活化,沒了強迫口氣,少了對立關係,長輩就能在舒服環境中,恢復於無形,復健於日常,不只改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的關係,帶動環境氛圍的正循環,也能傳遞正向能量,讓復健功課持續下去。向日本取經,長泰老學堂不只學習技術與添購器材,更掌握當中精髓,營造良好關係與氛圍。林金立也坦言,「其實要先有不臥床的堅持,才能開始改變對長者生活的想像,因而科技與長照產品才能進場,進而改善及優化現況。」
十年磨一劍,推動「零臥床運動」,關鍵在於轉念
為了擴散自立支援的影響力,林金立並不藏私,開辦自立支援學校,七年來跑遍全台超過400間照護機構,然而接受度卻不如預期,只有三成在培訓過後,願意繼續推行自立支援。看來儘管有了系統化的知識體系與實體輔助器材,目前接受度卻普遍不高,原因在於轉念,因而從社會大眾著手,推動台灣零臥床運動。

「不同於西方文化,台灣獨有的生命價值觀,讓我們一輩子為了別人而活,老了卻失去活著的重心。」需要轉念的第一個群體在於長輩,相比老化,空巢或許更令長輩失落,如何學會自立生活的精神,找到好好活下去的動機,是轉念的重點。因而,林金立發現能帶著長輩轉念的群體往往不是子女,反而是說得上話,談得到心的社群好友,因而透過這個社群傳遞新的觀念的正確的資訊,才能達到淺移默化的效果,讓長輩從內在認同自立精神。

再來,團隊夥伴的轉念也十分重要。如何讓團隊具有一致性的目標,進而上下一心,找到沒有約束帶的照顧方式,讓林金立苦思許久。最後,他帶著夥伴一起前往日本見習,更一同體驗被約束與穿尿布的經驗,讓夥伴跟他看見一樣的成功經驗,開始設想沒有約束帶的照顧可以怎麼進行,於是就從一個夥伴開始嘗試,到一位長輩離開臥床、解開約束帶,自立支援的可能漸漸成形。

「如果整體社會都認同自立支援,願意嘗試零臥床,就有機會帶動機構管理者參與行動。」從十多年來的推行經驗發現,真正能影響機構管理者改變照顧模式的就是作為消費者的社會大眾,當消費者主動要求零約束,或表示希望以自立支援的角度提供服務,就是促使改變的最大動力。
邁向零臥床的時代:有共識,一起前進。
三十多年來,投身長照領域,林金立始終在追求自在身體與自由心靈的叩問之旅中,不懈前進。「不論是民間或政府,其實整個社會都該重新思考,長輩未來生活的樣貌,零臥床是不是比較好?」從本質發問,在邁向超高齡化的當下,林金立認為整體社會應當在發展目標上取得共識,找到一起前進的未來樣貌,進而共同做好照顧準備。目前,自立支援經過十年倡議,終於收到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已將其列入政策白皮書之中,成為未來執行方向。而長泰老學堂的成果同樣受到許多企業重視,透過CSR專案,從理念推廣到體驗活動,一同散播自立支援的自由之聲。

文 / 黃筑瑜
圖 / 黃筑瑜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