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往往是迷惘的,因為他面對著兩個問題,一個是我是誰,一個是我要走向何方。」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簡稱台少盟)理事長林月琴,緩緩說起這個青黃不接的人生階段,既充滿徬徨卻也不乏希望,是渴望獨立卻仍需要指引。面對過渡期,究竟這個社會,提供青少年轉大人的幫助是否足夠?處方是否得宜?又能否健全地成為成熟大人?不只直指著當前青少年的生活環境是否理想,也回應著台少盟長年推動 十八歲公民權 的核心價值。

以法規政策為青少年發聲!
在乎青少年,不讓青少年成為社會資源分配下,最落單的一群。台少盟成立近20年,是全台第一個關注與推動青少年福利與權益政策的聯盟團體,最初有感青少年福利政策始終缺乏整體性的規劃與實踐,且因未成年者無法產生選票壓力,進而導致預算經費總受到排擠與漠視,青少年福利儼然成為資源挹注的絕緣體。
「從社工的專業來看,兒少老婦障,少年這塊其實一直是缺少的。而且不只福利不重視,很多政策也都不會思考到青少年的需求。」因而,台少盟成立之初便奠定「讓政策成為青少年的力量」為核心理念,視青少年為準公民,從健康發展、公平受教、勞動保護、文化休閒、社會參與、福利保障六項權力,不只監督政策法規端的資源分配成效,也持續研究青少年與兒少權益議題,喚起社會大眾對於青少年多元發展與健全成長的關注。

成果來說,過往便依據兒童權利公約精神,大幅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改為「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以兒少權益為本,新增近40條條文,尤其提升公務預算及專業人力的配置,讓權益真正被實現。也推動「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為長期以來「建教生=賤價生」的勞動剝削問題得到法令保護與監督,確保建教生受教權與勞動權的基本權益。原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權益,背後都來自一群人經年累月地默默研議與推動,才能使青少年權益得到相對平衡的對待,都是得來不易。
自食其力,當青少年被迫早熟
「弱勢家庭的孩子通常都早早開始打工,提早面對家庭生計問題,然而政府的保護措施是什麼?雇主的做法是什麼?孩子會不會被騙?會不會不敢反抗權威?」不只關注政策法規下的福利層面,台少盟也設身處地了解,當青少年投入職場時可能遭遇的處境,主張政府應保護其平等教育權及勞動權益。
就青少年投入職場現況,其實每年約有80萬名15-24歲的青少年投入職場,其中15-19歲的少年,更有將近一半,每週工時超過40小時,與成人沒有差別。然而,在相對缺乏技能訓練,且職場接受度較低的現實底下,其實青少年失業率長年維持在整體失業率的三倍,甚至職場事故發生率也高於其他年齡層,不只當中無奈無人聞問,青少年往往遭遇著職涯規劃方向不明、缺乏工作與求職經驗、就業不穩定、身心狀態仍不足夠成熟等狀況,都使求職發展難以順遂。

「安置機構的孩子去打工,就常常遇到困難。不同於一般孩子在家庭中跟著父母學習人際互動,安置中心的孩子從小遇到的是權威式管理,看到主管是否要打招呼,怎麼應對其實都成為問題,但職場上往往無法同理他們。」從林月琴的過往經驗,甚至社會化環境的不同,也都導致就業困境,處境雪上加霜。
自2009年起,台少盟與全家便利商店,展開「逆風少年大步走」的就業力培訓計畫,陪伴青少年面對就業與學業的逆境,由專業的青少年就業輔導員,為不同地區的少年量身打造專屬就業力課程、職場見習、職涯探索、就業輔導的課程,提升核心就業力,穩定職場發展。也透過社會募款方式,提供「逆風教育助學計畫」,協助青少年穩定就學,順利完成學業。

青少年時期,必然走入人生的文化沙漠?
「青少年處在所謂的狂飆期,是在為離開原生家庭做準備,但家庭和社會到底準備好了沒?能不能回答他我是誰、我要走向何方的問題?但往往家庭跟學校都是唯有讀書高,就會推遲他去認識這些問題的時間,常常養孩子就養到了四十歲。」對林月琴來說,文化休閒的體現,不只怡情養性,更是一種探索自己的過程,當被給予的空間不夠,不只讓人窒息,更可能淹沒了青少年的天賦。

「而且台灣在入學的評分制度上只看見技術,就忘了內在精神其實也值得嘉許。像我跑步很差,但我有運動家精神,我跑完了呢?或是美術課我懂得欣賞與品味,卻畫得不好呢?教育的目的是不是應該反思?台灣其實非常虧欠青少年文化休閒的空間。什麼時候有專屬青少年的館舍?在台少盟多年倡導下,屏東現在有青少年館,而台北最早也有青少年館,但其實八成都是兒童為主。」儘管青春期總是詩文影視的靈感來源,有著無限浪漫,但對於青少年多元文化接觸與發聲的當下,仍有許多可改善的地方,不只該持續提供舞台,社會氛圍也該放下好好讀書的陳舊框架,接受多元價值的奔放,才得以釋放青少年的心靈,提供更為友善的成長環境,找到自己的價值與所長。
對此,台少盟也成立「好色計」就業力培訓班,培訓對設計產業有興趣的青少年,開辦相關課程,包括手繪創作、平面插圖設計、影像修圖及創作設計等基本專業技能,並安排與前輩設計師交流、職場參訪、二個月相關職場見習等。在十多年的累積下,更逐漸轉型為「好色計工作室」,除了設計師培力外,更協助以工作室名義進行對外接案作業,在安全的公益平台下完成接案。

推動 十八歲公民權 !讓青少年決定自己的未來
「成熟度來說,其實18歲可以做很多事情了,甚至包括成家立業。那為什麼大人們還會覺得他們沒有能力做決定?如果覺得他有欠缺什麼,並不是把他拉下來,而是該去提供他資源,秉持支持跟信任的力量,去相信他能決定未來的生活。我很贊同年輕人說的,你們現在過的法案,甚至破壞的環境,都是未來的我們所要去承受的。大人們有沒有想過世代的正義在哪邊?」當刑法、民法、公投法等法規都以18歲為成年門檻,憲法20歲成年的規範,自然顯得突兀。

然而,林月琴也說:「權跟責是對等的,不是只想享有權力,而是要有一個大人的樣子,能夠為自己的行動負出責任。」因而在推動18歲公民權的同時,其實台少盟不只拜會各黨團,尋求共識,同時也持續與教育部探討,公民素養的培養是否有相關措施,幾年間也帶動非常多青少年組織的成立,像是青年民主協會,就是培養社會參與的具體實踐,當為青少年賦權的同時,也注重思想的成熟與對行使權力的負責。

面對社會政策的決定權,始終把握在人數較多的中高齡者手上,台少盟自2005年起其實就啟動了法案的倡議,直到2018年18歲公投權的成功推動,以及今年18歲公民權法案進入公民複決階段,正是長達十多年來倡議的開花結果。「能不能讓他投下那一票,去決定他的未來,而不是你來決定?這個世界的未來是他們的,不是你的,如果他們更好,就更能成就大家的生活。」
陪伴青少年轉大人,找到自信的一面
《徬徨少年時》書裡曾寫到:「一隻鳥出生前,蛋就是牠的整個世界,牠得先毀壞了那個世界,才能成為一隻鳥。」告別與新生,正是青少年在青春期的主要任務;放手與相信,則是父母在那時該學習的人生體悟。正如林月琴所說:「台灣人養孩子養很大,始終不相信孩子已有自主性。」其實適時的放手,不只促成探索,更能培養出獨立的人格與素養,長出自己的主體性。相信在台少盟持續不懈的倡議下,未來的青少年將有更多元的社會環境,也更有機會享有資源,為自己做出理想決定。

Info: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官網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粉絲頁
文 / 黃筑瑜
圖 / 黃筑瑜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