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懷疑媒體可能充斥假新聞?你曾想過為什麼街頭巷尾開始出現東南亞商店?在台灣升學導向的教育體制下,往往人們出了社會,才開始對身邊事物產生好奇,然而若想了解變遷的脈絡,過往的課本與教室卻又難以回答,最後只能依賴自學。呼應108課綱, 台灣放伴教育協會 正視過往教育體制下學習與生活之間的斷層,以議題探討為核心,以生活場景為靈感,帶著學生在國小到高中階段,開始學習覺察能力,透過認識議題、討論議題的方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創立至今,以共好模式,正持續促成教育工作者與議題工作者的相互合作,光2021年就帶著議題成果,走遍全台70多間學校,為學校老師提供教學研習,在教育現場掀起變革波瀾,推動著教育變革,這場緩慢卻長久的社會運動。

素養,並非一朝一夕
立意良善的政策若缺乏合理配套,效果不只大打折扣,價值的實現往往將淪為空談。台灣放伴教育協會(後簡稱放伴)成立於2020年,成員主要來自一位長期耕耘研究的議題工作者和一位投身實驗教育的老師開始,當議題工作者遇見教育工作者,他們看見儘管社會高喊跨領域學習,但教育現場卻仍深受領域限制,老師們往往無所適從;學生端則面對學與用的巨大差距,教學內容更時常因與學生生活經驗不符,導致學習上相對無感。對此,自知無法親自教導全台所有學生,放伴策略性地以改變老師為目標,以議題教學為方法,試圖創造教育現場的根本性改變。

理事長王希說:「面對108課綱,在各種議題快速變化的當下,老師也不太可能是各式議題的專家,當他自己都不熟悉,自然沒辦法教給學生,那學生怎麼可能會?」羊毛出在羊身上,高舉旗幟的背後,總是需要多方的支持與跟進,才有辦法牽一髮而動全身。然而,改變老師真有那麼容易?「很多人都說教育是鐵板一塊,就一竿子打翻所有體制內的老師,都認為他們不可能改變,我覺得站在外面說話很容易,但卻不可能解決問題。」

對於改變,放伴要為第一線老師重新賦能,便透過連結議題研究者,將議題研究的多年成果植入教學現場,不只目標讓教育工作者快速上手,也讓對議題的關注往下紮根到學生族群。於是,就透過串連、轉譯、培力、形成社群、達到永續五個階段,來進行議題教育的植入。先是以學生需求及108課綱精神為原則來串聯議題;後轉譯彼此語言,讓議題工作者與教育工作者溝通順暢;再來透過學校老師習慣的共備與實作來達成培力;隨不同領域老師共同參與議題,也自然能形成社群,一同深化教學內容;最後當議題教育成為學校本位課程,也就達到永續可能。

從成果來說,桃園南崁國中經過一年「從媒體識讀到資訊判讀」的共備討論後,不只獲得學生好評,也收到教育部授獎肯定,該議題不只促成跨域學習,更形成議題社群。因而吸引更多教育者關注,紛紛好奇類似的課程其實年年都辦,為何放伴影響力更為永續?王希說:「過往學生上課就是講、抄、背,其實跟學生的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就會學的很無感。一樣的,與老師分享議題教學,就要先讓他感受到跟生活的關係,讓他們接受引導後,自己產生興趣,進而自己去尋找答案,主動在教學現場裡實驗,這樣才會落地實行。」原來永續的關鍵在於由下而上,唯有先讓老師親身認同議題,才有機會永續推展。「其實我們很像在幫108課綱打基礎啦!」儘管一路上還是很多人無法意識到,處在教育轉型階段,其實老師也是需要重新被賦能的角色,但當促成議題工作者與教育工作者彼此合作、相互幫忙,素養的目標就有機會事半功倍。

「只要學生有需要,我們就去填補缺口!」
在這個時代下,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放伴發展議題的首要原則就是以學生需求為本。從2020年首波議題「從媒體識讀到資訊判讀」來說,就關懷學生每天面對網路世界,到底該有什麼警覺、該秉持什麼倫理、該如何避免受騙等來進行討論,甚至帶領學校老師學習使用IG、學習抖音,都是讓教學現場回應學生生活的具體嘗試。而2021年關注到「全球移動下的社會」,就帶領多所國中認識生活週遭,思考族裔地景出現的脈絡,為什麼會在這聚集?當中乘載了移民與移工生活上的哪些服務?這個區域又與台灣社會的互動與關係如何?從此了解全球移動下的在地改變。

除此之外,今年不只與坪林故事採集團隊推出「地方學」課程,帶領學生開始認識這片生長的土地;也與教育部國教署合作,針對近年學生自殺與自傷課題,開辦「情緒與壓力」課程,提供第一級老師更多關懷學生的成果經驗。「只要學生有需要,老師有需求,我們就去填補缺口。」王希這麼說。

當聊到教學現場,秘書長謝忠瑋則分享:「討論移工時,我們不會直接去說這個地區有多少移工居住,而是邀請學生一起畫地圖,一起回想身邊哪些空間有出移工出現,學生就很自然地開始討論哪裡有看過。甚至曾與我們合作的宜蘭高商學生還主動去問在看護機構工作的媽媽,與移工互動的過程中,究竟跟學校討論的有沒有一樣。一開始老師都會害怕學生對這個議題沒興趣,但事實證明,學生透過議題與生活的關聯性,提升了主動學習的動機。」相比填鴨式的資訊灌輸,放伴更在意的是學生是否能在生活情景中培養「覺察」的能力,當能夠觀察到身邊正在發生的事,也才能找到學習的動機。

回應覺察的能力,王希也說:「我每次遇到學生時,都會問他們最近有沒有遇到什麼有趣的事,但通常都回答沒有。其實我覺得很可惜,他們並沒有去好好觀察這個世界。」如果缺乏覺察的能力,缺乏對抗習以為常的動力,那也就會距離公民素養漸行漸遠,因而從小開始議題教育,目標就在於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出覺察、探究、反思、行動與責任的素養。
推動一場緩慢卻長久的社會運動!
連結著教育工作者與議題工作者,放伴過往的不同議題就與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壹零玖伍移民工文化協會(1095)、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等團隊共同合作,一起成為學校老師的後備智庫團,提供多年的議題研究成果。這種相互幫忙、彼此合作的關係,正好呼應取名放伴的意涵。放伴一詞,來自過往農業社會中,不同村莊農忙時就會展開「相放伴」的換工合作,是透過信任與人情味為基礎來相互連結,維持著農村社會的運轉。這種互相幫忙的關係,在放伴的具體實踐下,再現於世。

聊到十八歲公民權的課題,王希說:「年齡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是否具有公民素養的能力,現在二十歲以上的就都有公民素養了嗎?我不諱言地說,我自己國、高中時根本沒接觸過這些議題,但社會卻希望學生在高中畢業那一刻,突然就有這個能力,這怎麼可能?這是非常荒謬的情況,我們都是離開學校後,重新再去學習,但也可能很多人沒去培養。所以對於議題的認識,能不能提早在國、高中發生,能不能從議題角度出發,透過跨域的學習,帶給學生真正的素養能力,培養對於這個社會的覺察能力,進而成為良好、具有獨立思考的公民,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小說《1984》中經典名句:「誰控制了過去, 誰就掌握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點出了歷史詮釋的影響力,然而教育何嘗不是?唯有改變當前的教育體制,展開一場進度緩慢卻效果長久的社會運動,從影響老師,到改變學生,就有機會培養出獨立思考的後代,改變社會的既有樣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