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特助 王沛然
紐約Pratt Institute建築碩士。曾任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執行長,以華山1914文創園區為基地,策劃華文朗讀節、華山文創沙龍等活動,使各領域創作者及創業者被看見,促成對話及思想激盪的空間平台。年初成為人母,目前探索半媽半X的生活中,期望投入更多使未來環境美好的計畫。
去年差不多這時候,我初次成為了母親。
經歷漫長產程,我和孩子都安全健康,但像兩人三腳跑完馬拉松似的,前所未有的疲憊暫時覆蓋住大部分的情緒和思緒。過沒幾天我回醫院複診,一個人走在路上恍然驚覺,啊我是媽媽了!自己像是走在平行宇宙中,明明臺北街頭景象一樣,周圍的人沒變,空氣的味道卻些許不同,也或許只是我不同了。

當媽媽的時候,每天真切感受著時間的流動。
當孩子無緣由的不停哭泣,或我已想不出可以逗他的遊戲,覺得分秒漫長。但每晚天色暗下,發覺一天又過去了;或當四季默默更替,孩子從不會翻身到自信的爬行,從無意識的表情到用豐富聲音傳達好惡…大家都說孩子轉眼間就長大了,但親身體驗時還是感到不可思議。我知道他「長大」的那一天,一定會比我想像中的快到來。
手忙腳亂哺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幻想再次飽足睡眠的那一天外,腦中念頭常是,當他15歲、25歲、35歲時,世界是什麼樣貌呢?他會為了什麼付出時間精力?他會如何思考與行動?

此時此刻,各國正受到蔓延全世界的新式冠形病毒重挫;疫情似乎未達高峰,醫療資源已緊繃,所有國境嚴格管制中,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甚至還無法全面評估。但專家說,因氣候變遷和持續都市化,類似的嚴重傳染性病毒未來只會愈來愈頻繁,我們不可避免得學習與其共存。這一波危機度過後,或許我們對於人際交流的想像再也不同,對於工作形式及團結合作有新的體會,對於獨處和周遭環境有新的察覺,對於政府與社會有新的期待。甚至,看待生命的態度也將不同。這一切正在我們眼前劇烈且快速的變化中,看似我們熟悉的生活模式都被挑戰著。
但是,如果我們正透過隔離發覺與彼此的緊密連結,學習自己與陌生人的生活如何相互牽動;如果我們永遠記住這不是「我」的事,是「我們」的事,我們不只可以度過這次難關,而且未來的挑戰也能一起度過。

我們從來就不知道未來將面臨什麼,但只有傳承我們所堅信的價值,才是面對未知最踏實的方法。這期專題的受訪者,都在自身領域中勇敢摸索與實驗,開創新的可能性;創造一個比現在更好的未來,就是他們愛孩子的方式。其中幾位精彩的例子:
- 陳伶志博士的「空氣盒子」計畫不僅透過群眾、創客參與,收集大量數據即時偵測空氣中微量的PM2.5,也讓孩子們養成對環境的覺察。
- 策展人劉真蓉大膽實驗不同事件在空間內的可能性,從生活美學的小基地到跨領域合作的傳統祭典,探尋台灣特有的當代文化特色,挑戰參與者想像中的「標準答案」。
- Nakaw園長被阿美族古調吸引,帶著下一代沈浸在母語環境中,延續原生文化的美麗旋律。
- 推廣溫柔生產的陳鈺萍醫師在生產改革路上不停碰撞,卻在一次次的「我做給你們看」中開創一片讓女人發光的園地。
- 蘇文鈺教授的專業雖是資訊工程,卻更重視孩子的生命教育與人文素養。他相信只有與家鄉產生情感,未來才會回家帶來改變。
你身邊是否也有人正在身體力行,種下一些美好的種子,作為給下一代的祝福?

我也希望將這期當作一封送給孩子的信。祝福他找到自己深深相信的事情。但若有一天它被完全推翻,他有謙卑柔軟的心,相信自己有能力重建信念。
更重要的是,成為一個一切從善念出發的人。
文 / 王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