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讓藝術的大魚,載著海港故事上岸: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青年重返鄉土就如同一段社會與空間生態系復育過程。”

開花階段
藝術季、音樂節等慶典活動的舉辦,猶如週期性綻放的花期一般燦爛繽紛,綻放地方能量的同時,也帶來地方新的可能性。在地方扎根的過程中,慶典活動往往能為地方能量帶來催化,透過活潑有趣的活動內容,讓在地人、外地人透過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地方。各方夥伴的交流串聯,則為地方凝聚起能量!

延伸閱讀:生態系觀點的地方創生思維
「青年重返鄉土」系列專題報導

這兩年,基隆正濱漁港變得不一樣了。

「彩色漁港」瞬間躍升2018年打卡熱點,16棟繽紛彩色屋,為原本灰蒙的港灣刷上新色,在落日時分與海面互相映照、搖曳,猶如梵谷畫作的浪漫。同年七月,「苔客上岸——正濱港灣共創藝術節」登場,以港灣為背景,歷史成靈感,在地居民與藝術家共同創作,寫歌作畫,再次為地方注入能量。

這一切背後,有著地方政府、在地居民的努力,還有一群青年,愛上了海港的開闊涵融後,決心停泊,用藝術的方式為正濱漁港找回榮景——他們是「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用藝術共創,尋回昔日榮景

星濱山的創辦人林書豪,家鄉在新北市,卻被這片海灣震懾、收服,讓本來就熱愛大海的他,決定留下。

這個建置於日治時期,曾經繁榮一時的港灣,有著「北台灣第一大漁港」的美名,在最繁盛的時候停滿了漁船,甚至可以一路沿著船隻跳到對岸。後來正濱漁港不敷使用,興建了八斗子漁港,漁船和商家慢慢轉移,加上台灣產業轉型,漁業沒落,正濱漁港不再熱鬧,榮景逐漸散去。

即使好景不在,書豪認為港灣還有各種機會,他說全台灣224個漁港中,屬於第一類漁港的只有9個,基隆的正濱跟八斗子漁港就佔了其中兩個,「這裡其實有最好的天然地形,大自然已經建了最棒的空間給我們。台灣身為海島,我們應該能從漁港生活找到一些可能。」

本身是建築專業的書豪,習慣從空間的角度思考,卻不局限在硬體的規劃。也喜歡藝術的他,曾在寶藏巖擔任志工,努力用藝術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幾年前他到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實習,發現當地以「Creator in Residence(CIR)」的概念,邀請創作者進入地方與居民共同創作,「我發現藝術其實可以很廣義,只要任何有專業能力的人,像是社會學家、科學家、環境教育工作者等,都是『創作者』,可以帶著他們的專業和居民互動、共創。」

於是以「藝術共創」和「地域策展」兩個方向為目標,書豪與夥伴創立了星濱山工作室,期待讓正濱漁港再次閃耀。「產業面的榮景可能無法再回去,但是我們想讓大家知道,這裡有很獨特的漁業文化,讓這件事情被看見,也繼續保存下去。」

藝術品帶路,有對話才有創作

「對話」一直是星濱山最在意的事,2017年工作室成立後,他們就住在當地,每天踏查訪問,找里長、學校、廟宇、店家、船家、漁工聊天。因為漁港社群多是外地來的討海人,甚至是日治時期戰後留下的異鄉人,心態上都相當開放,活潑直接,喜歡彼此照顧,對於這群年輕人的到來都相當歡迎。

星濱山團隊拜訪社區夥伴,進行文化考察。(圖 /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提供)

當地人的友善,讓星濱山迅速累積對在地的了解,也認識了漁網編織、彩色搬針鐵匠的職人,都是在地獨一無二的資產與文化。越來越多的能量累積,讓他們決定在2018年七月舉辦「苔客上岸——正濱港灣共創藝術節」,還透過群眾募資、地方支持的力量,完成這場大型活動。

「我們不像一般策展團隊,是決定了主題後再向外發散,而是在之前的對話中就不斷累積,找到夥伴,逐漸聚焦起來,大家想一起辦場『成果發表』,所以藝術節是自然而然產生的結果。」過程中的對話,一直都比成果來得重要。

創作者融合空間地景進行創作。(圖 /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提供)

他們邀請動畫影像創作青年葉雨涵,帶著居民做出一艘艘記憶中的漁船,重現當年漁船塞滿港灣的榮景;音樂創作者書子愛米粒,從漁港日夜風景和人文歷史中發想,和居民一起討論詞曲,把海港回憶寫進歌裡;也邀請新生代青年藝術家,在昔日正濱舊漁船大樓中,以燈光裝置藝術點綴,讓原本漆黑的空間有了光影;空間裝置創作者,請參與者自行發揮想像,透過魚網編織製作漁網燈,看看能玩出什麼變化,最後還將漁網掛在了港邊的草皮上,安排結合野餐和身體瑜伽的活動。

創作者不是自己完成全部作品,而是留下自由度給民眾共同參與,讓他們展現出獨立的自我創作,對於這些作品自然有了不同的情感。「而當創作者更融入土地的一部分,他將創作出更細膩、動人的作品。」對於創作者來說,星濱山團隊累積的田野資源,就是刺激創作的新靈感,讓他們在這過程中也有了不同的收穫。

演出者以漁港為舞台,透過表演與環境、人群互動。(圖 /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提供)

「我想讓藝術作品帶路,引導人們走進港邊。」善於思考空間與人之間關係的書豪,將開幕式直接辦在港灣,在落日的夕陽下,這群當地漁工、社區媽媽、基隆合唱團,在大海的舞台前,大聲高歌、自在跳舞,展現了生命最美的姿態。

就像藝術節的名稱「苔客上岸」,曾經只屬於海上的回憶、故事,乘著藝術的魚上了岸,讓岸上的人們也有機會見證、驚嘆。

「我要讓大家感受到,擁有這片大海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透過旅行邀請參與者深入了解正濱漁港文化。(圖 /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提供)

轉換媒介,更親民的插畫創作

藝術節結束後,有些人決定留在這裏生活。藝術節的志工在老屋開了甜點店,拼貼藝術家設立了工作室,書豪也會從中協助空間媒合,「這就是我們在當地累積的人脈,我們都知道哪間房子的屋主是誰,他們也信任我們,願意支持年輕人。」書豪笑說有點像房仲,但是不收錢,只要對的人能遇上對的空間,就是他們最大的收穫。

不過藝術節的成功,並沒有讓他們想直接複製,「那次藝術節結束後,所有的影像、音樂、空間裝置就撤展了,我覺得非常可惜,也發現這些媒介的操作上有些門檻。」

帶著這樣的思索,2018年有天書豪在咖啡廳遇見了在地插畫家林傳宗老師,以《爺爺的大漁船》《燈塔的一天》等作品畫下漁港之美的他,激發了書豪的想像,「畫畫是相對更容易操作的媒介,不管是小朋友或老人家都可以輕易上手!」

2019年夏天,「大魚來了——正濱港灣共創插畫節」登場,找來五位插畫家駐港生活,並以漁港、生活、氣味、漁船、節慶等主題,和在地居民共同繪畫、創作,將珍貴的往日時光留在畫上。

「藝術讓我們一起與土地對話。」 (圖 /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提供)
2019年 大魚來了——正濱港灣共創插畫節。(圖 /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提供)

他們也進入校園,和孩子們一起畫畫,有次一位孩子將夕陽落下的港灣,畫成一隻美麗的花豹,就讓插畫家相當驚艷:「我從來沒想過可以將風景擬物化。」跳脫了框架,看見不同觀點,這樣的相互刺激,就是星濱山希望藝術能做到的事。他們將作品展舉辦在學校和港邊,沿用「藝術品帶路」的概念,帶民眾走入大大小小在地場域。他們也將作品集結成五冊繪本,成為可以一直保存,持續流傳下去的珍貴藝術。

海港學校,歡迎來沈澱充電

連續辦了兩年藝術節,也都有不錯成果,但書豪直言:「我不想被藝術節的框架套牢,搞不好藝術節十年後就老了。」不是為了舉辦而舉辦,更希望事情是水到渠成,自然發生的。

這兩年透過公部門經費、企業贊助運作的星濱山,也一直想著自主營運的可能。2019年一月,他們曾試過意想不到的岔路——賣餛飩,當時剛好團隊夥伴的媽媽協助指導,加上想和市場攤販建立更深的關係,他們賣起餛飩,試探可能的營收模式。

後來他們想起團隊最珍貴的資產,其實是這兩年在當地累積的深度認識,與深厚的人脈連結,在這個基礎之上,期待吸引更多人來取經、創作,甚至只是單純地生活都好。

於是,「星濱海港學校」誕生,以「體驗當地學習技能」、「青年創作者平台」、「海港生活營造」為核心,與在地職人合作,設計一整年都有的技藝課,像是陶藝魚鏢、海味香氛、漁網編織;飲食類的食魚教育、在地料理烹飪;知識型的漁船認識、海港歷史等,「期待大家以後如果心情悶,就會想來這座海邊學校走走、放鬆,學習新的事物。」書豪還興奮地說,以後要辦校慶、園遊會、運動會!

「星濱海港學校」於2019年12月正式成立。 (圖 /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提供)

星濱海港學校,將在2019的年末開張,這是一所0-99歲都可以來上課的學校,星濱山要把這兩年看見最深刻的地方紋理展,讓台灣的島民們驚嘆,我們在大海的滋養下,其實這樣獨一無二。星濱山就像勤奮的漁民,先努力撒了網,才有後來滿滿的收穫,與大家共享。

書豪最後回歸建築本業身份說:「讓藝術長在生命裡,讓這裡的人都能過好生活,這才是我想要的建築!」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創辦人林書豪。

info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網站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粉絲專頁

封面照 /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提供
圖 / 白騏瑋
文 / 曾彥菁

成為樹冠永續夥伴,獲得永續生活相關報導、活動等最新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