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把地方當作自己的品牌經營,地方更好,你也應該過得更好。」生活在地方 十六年地方永續的實踐與反思: 土溝農村美術館 黃鼎堯


青年重返鄉土就如同一段社會與空間生態系復育過程。”

轉型蛻變階段:
棲地的條件,物種、環境的演變,養分的流動皆會影響到開花結果的時機、姿態,唯有不斷適應、演化,才能開出成熟的果實,為地方創造新的的可能及價值。

延伸閱讀:生態系觀點的地方創生思維
「青年重返鄉土」系列專題報導

十多年前來到臺南土溝,黃鼎堯與老師、同學參與地方社區營造計畫,從環境改造計畫開始,在每日的互動交流中,逐漸與在地居民建立出深厚感情。大學畢業後毅然決然回到土溝,黃鼎堯開始思索,如何從本身最熟悉的藝術領域連結土溝,為地方帶來不一樣的能量。

「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農民是藝術家,農產品是藝術品。」2012年土溝農村美術館正式開館,黃鼎堯與團隊以藝術介入農村,將農村打造成為一座無圍牆美術館。除了邀請藝術家進駐,團隊更邀請社區長輩成為創作者,翻轉了大眾對於藝術與農村的想像,美術館的成立除了為土溝帶來久違的生命力,更吸引許多人走訪土溝感受農村的魅力,美術館帶來的能量,成為了社區共同成長的動力。

十多年來從創業、結婚到生子,黃鼎堯落地生根,在土溝這片土地上寫下一頁頁生命篇章,然而參與了美術館從無到有、見證了美術館的興盛、經歷事業的轉型再出發,對於地方永續的實踐,也有了更深一層的反思。

藝術季結束 之後呢?

「藝術季的舉辦,某種程度是對地方的宣示:『我回來了!』但是藝術季結束之後呢?」

以過去舉辦農村美術館的經驗出發,黃鼎堯認為美術館的成功,讓大眾以及在地居民打破了對農村生活想像的框架,同時為地方帶來了活力與商機,緊接著年輕人回來了,長輩覺得村子又重新熱鬧起來了,然而當美術館展期結束之後,年輕人如何在地方存活、地方累積的這股能量如何延續,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

黃鼎堯觀察,臺灣有許多人在地方舉辦藝術季,大家都想透過活動對地方帶來擾動,但是卻在推動的過程中缺少了對自身「資產」的累積,「我所說的資產並不是指金錢、土地、房子,而是指活動累積起的能量,後續如何轉化運用,並且與市場做連結。」許多人一心想為地方奉獻,卻缺少穩定的長期盈利模式,短期活動結束後無法將能量延續至自身事業,是黃鼎堯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

進一步以策劃藝術季的角度來舉例,展覽需要空間,活動所使用的空間是否有機會長租或者購買,如果將部分空間改造成民宿,在活動結束後能夠以另一種模式延續經營,是否有機會讓活動與事業經營共同加乘,「當藝術季辦得越好,地方越吸引人,民宿事業也有機會跟著提升。」

把地方當作自己的品牌經營 地方更好 你也應該過得更好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留在土溝,其實很簡單,就是對這個地方有感情、對地方抱有理想,然而你必須要生活在地方,才能跟地方一起往前進。」

十多年前來到土溝參與社區改造,過程中累積起對地方的情感,將整個村與每位居民當作自己的夥伴,也逐漸看見自己與夥伴為地方帶來的一些改變,使黃鼎堯開始對地方懷抱理想,進而將地方視為自己的品牌,自然而然選擇在地方落地生根,試著為家鄉盡一份心力,朝著理想中的地方生活邁進。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在地方耕耘具有一定基礎,花了許多時間累積出了地方知識經濟,同時也獲得地方一定程度的支持,從最熟悉的地方出發反而是具有優勢的選擇。以多年來在地方累積的能量為基礎,黃鼎堯選擇在土溝創業,開設藝術設計公司,透過就業機會將人才留在地方,經營事業的同時也邀請夥伴共同參與社區的事務,成為農村美術館重要的創意能量來源。隨著美術館的成果廣為人知,在社區推動的事務也自然成為公司重要的作品集之一,無形中拓展了許多合作機會,「把地方當成自己的品牌來經營,當地方更好,自己的事業跟著提升,你也應該過得更好。」

然而一路走來公司經歷轉型、改組,黃鼎堯認為重要的是聚焦於對地方的長期理想,如何透過行動逐步朝目標前進,如何適應現況作出調整,找到最適合的營運模式,則是任何創業者都在不斷尋求解答的日常課題。

大環境的轉變 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

行政院將2019年訂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藉由國家政策的制訂執行、挹注資源,在臺灣各地掀起了一波「地方創生」浪潮,也讓青年投入地方有了不一樣的想像,過去社區營造相關政策,主要針對地方協會、非營利組織給予資源,現今地方創生相關政策氛圍的轉變,許多計畫轉而鼓勵以個人、企業為單位投入地方,並且在連結資源等相關規定上更具彈性。

整體大環境政策氛圍的轉變,同時讓地方永續有了不一樣的思考方向,以切入地方的角度分析,黃鼎堯用簡單的方式梳理出兩種系統脈絡上的差異:

「社區營造」,主要以人的陪伴為出發,透過人文地產景的找尋收集,轉化成為社區的資產,累積了資產再進一步試著以好的故事及商品進入市場、挑戰市場。

「地方創生」,最一開始即以市場為導向,先找到市場,再試著找出連結市場的地方人地產,進一步回過頭陪伴地方的人、事、物。

當政府投入大筆資源,某種程度上一定會為地方帶來機會,同時不可避免地也將為某些團隊帶來挑戰,黃鼎堯認為不論是「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兩種模式各有其優勢,然而成功的關鍵在於「找到對市場敏銳度夠高的人。」、「當社區端試著進入市場,市場端同時找尋著與社區的連結,誰能找到『社區』與『市場』之間的平衡,就越有可能找尋到機會。」從社區到市場、從市場到社區,以土溝農村為背景,相關的思考也不斷在黃鼎堯腦中翻轉、辯證。

年輕人重返鄉土的第一步 累積永續經營的基礎

當年輕人投入地方,公部門資源往往是團隊早期經營的重要資源,在連結公部門資源的同時,黃鼎堯認為年輕人投入地方的第一件事,必須先了解地方的現況以及自身在地方的定位,進而以三年、五年為單位思考出一個長期計畫,釐清現階段的目標為何、如何運用現有資源達到預期的效益,一步一步執行計畫。訂定目標的重要性,在於維持自己的步調,同時設定自我檢核的標準,在每一階段計畫完成後,重新檢視現況,適度調整步調以及目標。

「地方經營的困難在於任何情況都是動態的,一旦迷失自己的步調,容易產生失落感,甚至對自己產生懷疑。」

當時下主推的政策名詞成為一種流行用語,反而許多人會因此模糊了地方工作的焦點,「變成各種大大小小的提案,大家都在談地方創生。」也有許多團隊同一時間想做很多事情,只要有補助案皆來者不拒,反而容易讓原有的步調被打亂,「公部門資源不是毒藥,但是要知道怎麼服藥。」

政策資源方向的轉變,同時無形中改變了團隊連結地方的方式,以往社區營造經驗,連結地方的第一步就是找到地方組織、地方長輩作為對口,藉由不斷的互動對話與社區溝通理想、累積感情,再連結至相對應的地方資源,計畫才得以順利啟動,黃鼎堯回憶「那時候在土溝做的第一個部落改造計畫就花了一年半,將近一年的時間都在泡茶聊天。」然而現今年輕團隊大多自主性連結計畫資源,再回過頭來依據計畫內容及方向串聯特定地方夥伴,進一步形成某種地方社群關係。相對於地方團隊主動串聯地方,黃鼎堯認為地方也能夠主動思考社區要的是什麼,進而主動提供機會與資源,創造好的環境給年輕團隊,共同為地方而努力。

帶著十多年的地方經驗 跨出同溫層 尋找地方新機會

來到土溝十幾年,社區每個階段的改變都參與其中,地方經營沒有結束的一天,不同的挑戰每日不斷接踵而來。「過去的經驗沒有好壞,都是讓地方成長的珍貴養分,也讓我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令我不斷思考我還可以怎麼做。」

帶著十多年來在地方累積的經驗,下一步黃鼎堯決定跨出同溫層,讓自己投入市場端的工作,試著從與以往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檢視地方與市場的關係,並在其中尋找新的機會。對黃鼎堯來說,在地方永續的道路上,自己還在不斷學習中,不斷反思與辯證則是身為地方經營者必須具備的特質,接下來的旅程,帶著理想與經驗前進,期待為地方帶來全新的視野。

成為樹冠永續夥伴,獲得永續生活相關報導、活動等最新資訊。

文 / 白騏瑋
圖 / 白騏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