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以藝術參與開啟家常對話 建立共居住宅裡的關係新美學:好伴社計/臺中市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

在房價持續高漲的時代,擁有屬於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成為一件越來越困難的事。即使選擇租屋,在生活中找到暫時性的安心居所,對許多人來說依舊是一項挑戰。近年來臺灣政府積極推動「社會住宅」(註1),期盼透過社會福利政策,使弱勢者擁有安心居住的生活,落實居住正義。

2017年臺中市第一座社會住宅(以下簡稱「社宅」)於豐原正式落成,除了完善的居住空間規畫,也導入社會福利、健康關懷等生活照護資源,來自臺中的「好伴社計」團隊更在社宅裡發起公共藝術計畫,以藝術作為媒介,開啟住戶間的家常對話,一步一步勾勒出各自對家與生活的想像,串連人、空間以及社區,在現代「緊密」卻又「疏離」的共居文化中建立起獨特的連結。

註 1:社會住宅是由政府當房東,以市場行情價格 7 折以下的租金,提供只租不售的住宅,並依法保留 30% 給平常在租屋市場中容易受到不友善對待的族群。(如經濟弱勢者、身心障礙者)。(資料來源:好伴社計)

臺中市第一座社會住宅落成於豐原。(照片:好伴社計提供)

翻轉現代社會疏離的住居文化

成立於2013年,「好伴社計」(以下簡稱「好伴」)發跡於臺中舊城區,團隊將兩層樓的老律師事務所改造為共同工作空間,推動青年與地方對話,致力於青年實踐與舊城再生兩大議題,讓許多能量與改變在共同空間裡匯聚、發生。2017年開始,好伴轉型為專案團隊,以社會設計的角度提供策略研究服務與專案規劃與執行,期望透過創新思考,以實際行動創造影響力、解決社會問題。

適逢臺中市政府推動社會住宅,帶著過去經營在地社群的豐富經驗,好伴也以社會設計的精神投入計畫當中。好伴社計的創意總監連真說明,「最初是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同仁主動來拜訪,希望在社宅裡導入青創的元素,團隊夥伴過去都在台大修過社會系課程,曾經研究過其他國家的社會住宅案例,加上這些年在社區累積的一些經驗,剛好對這個議題有比較多的想法,聊著聊著發現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

好伴社計團隊。(照片:好伴社計提供)

臺中市社會住宅的願景,除了提供需要的人完善的居住場域,也期望導入社會福利、青年創業、社區營造等資源,支持不同類型居民的生活需求。然而現代都市的集合式大樓,即使生活空間彼此緊密相連,來自不同背景的居民之間關係卻往往冷漠疏離,以社區經營的脈絡切入,好伴團隊思考著如何在嶄新的社會住宅模式裡,建立起居民之間的對話、連結,讓社宅成為更有溫度的共同歸屬。

梳理脈絡、盤點資源,好伴進一步提出了「社宅公共藝術」之構想,期望以藝術參與作為連結居民的媒介,「藝術具有包容性,也蘊藏各種可能,藉由社宅空間的公共性,我們希望透過藝術創作開啟居民之間的對話。」

集眾人之力 為眾人共同生活而存在的公共藝術

2017 年 5 月,好伴正式開啟「家常對話」臺中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的籌備工作,這是一項歷時三年、橫跨臺中處不同社區住宅地區的藝術計畫,同時也是全臺首例的社會住宅計畫型公共藝術。

(照片:好伴社計提供)

跳脫以專業創作者為導向的價值評斷方式,「家常對話」強調公眾參與、互動對話,賦予公共藝術更高的共融性,將主題聚焦於「因共同價值而聚集的群眾」,以來自不同背景的新住民生活經驗為創作根基,喚起參與者的創造力,連結至生活中社群交流、情感抒發、生活自主等面向的推動。

2018 年 5 月,隨著居民陸續入住臺中市第一座社會住宅—豐原社宅,好伴團隊也開始長達六個月的藝術進駐——從「暖屋行動」開始,藝術家透過「話畫理想家」工作坊,陪伴新住民畫下心目中的理想居家空間;「居家整聊室」則實際走入居民家中,提供空間整理諮詢,一起打造更舒適的家,同時在過程中邀請居民打開心房,分享各自獨特的生命故事、邀請居民以畫筆畫下家中最珍藏的物件與物件背後的故事及意義,藝術家則運用廢棄玻璃,將這些畫作及故事製作為一塊塊的「物件磚」,成為居民參與藝術創作的第一步。

畫下最珍藏的物件,與背後深刻的生命故事。

匯聚來自不同家庭的記憶與物件,藝術家進一步邀請居民共同在社宅公共空間裡打造一座「物件之島」,期待藉由策展連結社宅居民,以各自的故事出發,讓彼此產生交流對話。「物件之島」展場採用 WikiHouse 設計模組(註2),這一套系統讓沒有任何專業建築背景的人都能夠輕易參與建築物的搭建,透過這樣的協作模式,不僅打開藝術參與的公共性,更讓「島」上每一則精彩故事的主人相遇、相識、相知,逐步建立起生命中的共同情感連結,而社宅則成為了乘載著共同記憶的家。

註2:WikiHouse是一項房屋設計與建造的開源計畫,致力於推廣可持續、資源消耗少的住宅,並將其簡化,使沒有建築專業背景的人們,也能擁有自己搭建房子的能力。

來自常民生活的能量 為現代居住文化帶來啟發

隨著時間拉長,好伴進駐於社宅的「安康好客廳」漸漸成為居民互相交流、主動分享創意的地方,共好串連的能量逐漸在社宅中擴散。然而藝術計畫具有一定的期限,為了讓能量延續,臺中市社宅規劃「行動種子計畫」,招募符合社宅入住資格,具有專長興趣,且有意願主動參與社宅活動的民眾,經徵選過後免抽籤入住,成為社宅「種子戶」,負責在入住期間舉辦活動,進而連結社宅居民。

在好伴團隊進駐社宅期間所舉辦的活動、講座、工作坊當中,種子戶也成為最佳的分享者、連結者,甚至發揮自身專長成為講師。除此之外,團隊也發起「駐宅計畫」,開放外部團隊免費進駐社宅,並舉辦各種活動回饋社宅居民,藉此與外部社群產生互動連結。

受限於大多數居民平時工作繁忙,「家常對話」於豐原社宅的經驗中,大多數活動參與者以時間較彈性的自由工作者、家庭主婦、長輩為主,即使如此,活動帶來的正向影響也透過參與者擴散至家人、鄰居、整個社區,「在豐原社宅裡,不論是否參與過活動,大家平常在生活中的互動是活絡的,整體社區的氛圍是好的,這個計畫的目標不是要所有人參與,而是希望參與者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

帶著第一年的經驗,2019 年「家常對話」來到臺中大里社宅,這一次好伴將角色往後退,讓居民成為創作的主體,以居民的專長為出發,透過食物設計、繪畫、行動藝術、音樂等形式延伸創作,藝術家扮演輔導陪伴的角色,也使得創作的內容更加多元且貼近生活,從創作到策展、成果發表,公共藝術在社宅中不僅開啟了家中的對話、也延伸至家與家之間的對話。

「我認為好的藝術會觸及到心靈,讓人靜下心來,用心體會創作背後所擁有的精神,透過這些創作我感受到居民生活平凡卻堅韌、充滿力量的一面,或許生活本身就是藝術吧!」創意總監連真有感而發。2020 年 10 月,第三年的「家常對話」於臺中太平社宅正要展開,好伴也持續挖掘社宅公共藝術更多可能性。

隨著臺灣各縣市政府陸續推動社會住宅政策,「家常對話」以公私協力模式推動的公共藝術計畫極具實驗精神。對好伴來說,居住是長久的議題,社宅公共藝術所帶來的影響力,還需要歲月來梳理、驗證,然而社會住宅某種程度是當代居住文化的縮影——「居住於集合式大樓、以租屋代替購屋、社區鄰里間人與人關係疏離」,公共藝術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則讓「家常對話」富有社區參與的精神,創作的「過程」成為每位參與者獨一無二的共同生命經驗,在計畫中累積的經驗,或許能為現代居住文化帶來一些啟發與新的想像。

不只為社會而設計 還要讓社會來設計

「好伴社計要實踐的社會設計,是從『社會』出發的社會設計,具體來說是由一般行動者、公民團體等由下而上發動,共同面對複雜的社會問題,思考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不只是特定產品或服務方案的設計,而是一個長期、持續調整、開放各種行動者參與,以及提出長遠解決方式的設計和實作歷程。」

重新檢視好伴對社會設計的理想,社會設計並不是一個專業或是新的領域,而是一種精神,藉由看似新的名詞去提醒人們重新回歸根本,關注社會價值、公平正義等重要的面向。

「家常對話」累積的經驗,或許能為現代居住文化帶來啟發與新想像。(照片:好伴社計提供)

連真引用台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所說過的一段話:「談到社會設計,大家會直覺的想到『為社會而設計。』但其實更棒的是『讓社會來設計。』讓社會成為參與設計的主體,不只是接受的一方,而是參與其中的角色,讓社會自己發聲、讓社會來設計。

社會住宅在臺灣還是一個新的概念,依舊有許多人不了解、甚至反對自家社區有社會住宅的存在,好伴團隊也思考未來能夠如何以藝術為媒介,搭起社宅與社會之間溝通的橋樑。另一方面,以社會設計的精神來看,藝術又能夠以什麼樣的手法呈現、運用在公共建設、社會參與等其他計畫當中,也是未來好伴將持續探索的命題。

好伴相信社會設計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任何人也都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上運用社會設計的思維,成為改變社會的實踐者。」

秉持著讓世界更好的理想,好伴以行動努力朝願景邁進。

(照片:好伴社計提供)

info
好伴社計網站
好伴社計粉絲專頁
臺中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網站

文 / 白騏瑋
圖 / 好伴社計 提供

「設計 讓世界更好」系列專題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