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都市邊陲的五感實驗室 在自然與人文的交界 探索未來生活的可能樣貌:少少 原始感覺研究室

細雨紛飛的午後,抵達臺北都會區邊陲的陽明山半山腰處,彎入路旁不起眼的隱密路口,翻越一大段水泥坡道,繼續沿著長滿青苔的岩石階梯向上爬升,穿越重重的綠色野生植物,「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映入眼簾,在雨霧中以灰色的天空為襯,低調的黑色外觀與半圓形的建築外觀,如原始洞穴般隱身於周遭植被地景之間,周遭樹木映下的重重樹影,則為整體場域添增不少神秘感。沿著微弱的黃光進入到空間裡,角落剛沖好的熱茶升起霧白色的水蒸氣,「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主持人曾志偉與「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專案負責人林凡榆在一旁等候我們的到來。

介於「都市文明」與「自然山林」間的實驗場域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以下簡稱「少少」)為一複合式的實驗性空間,2014年由「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以下簡稱「自然洋行」)所成立,從建築設計到場域營運一手包辦,至今舉辦超過百場的課程、展覽、工作坊等各類型活動。

陣陣雨勢在網室屋頂拍打出滴滴答答的聲響,環顧「少少」整體場域,設計團隊捨棄了強烈、外顯式的「建築設計」展現,選擇了用最少的「力道」做設計呈現,轉而透過巧妙的空間配置、材質運用,探討人、空間、自然三者間關係的可能性。自然洋行主持人曾志偉分享,接手現有空間時,原場域處於長時間廢棄的狀態,團隊思考著如何保有場域原始的特色樣貌,同時又應該用什麼樣的姿態,將「人」放入這一塊天地之間、介於「都市文明」與「自然山林」之間的「空」。「跳脫明確的設計意象表達,我們試著透過更輕巧、更有彈性的方式,讓這一塊在郊區的場域,成為一個開放型的平台,邀請不同領域的人透過這個地方探索人文與自然,進而啟發一些思考、碰撞。

「自然洋行」主持人曾志偉分享建築概念。

最終團隊以臺灣農業常見的網室設施作為「少少」建築的主體,再針對空間的使用特性進行強化,溫室系統在農務中被用來作為天然環境控制與農作物的平衡機制,「少少」運用遮光網材質的透光以及透風性,使人即便身處空間內部,也能感受到戶外環境的狀態、風的流動,空間與環境的界線趨近模糊,人與建物、環境的關係變得不再絕對;身處「少少」場域裡,能找尋到與世隔絕的角落,也可以選擇完全的擁抱自然環境,讓人在走入自然的同時,同時保有內心所需要的安全感。

過程即是目的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命題

一般的設計思考主要會以「人」為出發點,大眾在談論「生活」時,也習慣把「人」和「自然」區分為兩件事,但在「少少」的案例中,團隊將人視為整個生態系的一部分,透過建築與空間的設計,延伸到人與自然相處模式的探索與實驗。「少少」專案負責人林凡榆說明,對於人與自然理想中的相處方式,「少少」並沒有設定理想的答案或樣貌,而是打造一個平台,讓所有造訪「少少」的人、事、物透過各種互動、交流,自然而然的分享、探索自身與自然之間的原始感覺,並在過程中以各種形式將想法、感受表達出來。

以「自然中的學習場域」為題,「少少」與植物學家、傳統醫療、原住民、氣候變遷科學家、調香師、靈修者、瑜珈老師…等各領域專家交流、共同策劃活動,也曾租借做為生日派對、婚禮、甚至告別式的場地,「每個人可以依據自己對『少少』最原始的感受,決定要在這邊做些什麼。」

然而地點、氣候、場域環境的受限,讓空間的維護與使用增添不少挑戰,林凡榆苦笑著分享,在照顧「少少」空間的經歷中,她深刻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無常,梅雨季、颱風季是每年固定需面對的挑戰,空間損壞、樹木倒塌、流浪動物的來來去去,對維護空間的人都是一種身心的鍛鍊。即便過往許多活動企劃因場地限制無法實現,也時常讓團隊感到挫折,但是回歸空間最初的精神,「『少少』的存在本身就像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命題,事物的過程才是它存在的目的。」

跳脫建築設計,「少少」的嘗試讓「自然洋行」從單純設計者的角色,延伸觸及到藝術、工藝、心靈等不同生活領域的人事物,成為一個能夠跨界交流、匯聚能量的平台,進而連結更多資源與可能性,而「少少」場域的有機性,讓每段經歷都獨一無二,成為參與者的珍貴養分。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專案負責人林凡榆(左)與「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主持人曾志偉(右)。

建築雙年展 向世界發表建築與生活的未來提案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舉辦,團隊透過3D渲染圖模擬展出效果。(圖 / 自然洋行 提供)

2020年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已延期至2021年),「自然洋行」獲選為臺灣代表團隊,以《台灣郊遊–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劃》(Primitive Migration from/ to Taiwan)呼應「我們將如何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的雙年展總命題。團隊挑選了包括台北陽明山「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峇里島「天然修道院」、「類生態光學冥想屋」、北京「原始知覺研究室」、苗栗「勤美學-森大」五大作品做展出。從「Primitive」(原始)、「Migration」(遷徙/遷移)、「from/to」的英文命名巧思中,傳達了自然洋行以臺灣為基地,透過執行具有共同價值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移動、以建築設計與世界交流的有機狀態。

本次挑選展出的五件作品皆座落於郊外,並且為以「環境」為共同出發點,立基於前期扎實的田野調查,連結到設計規畫,甚至延伸至後期的實驗場域營運。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獲得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特別獎」,驚艷建築界。(圖 / 自然洋行 提供)
類生態光學冥想屋」在面對資訊爆炸的焦慮與便利交通帶來的世界流動,試著找尋「家」的未來定義。透過春池回收玻璃的再利用技術與特質,啟發療癒之家的可能性:一個無論在材料、資源、能量、生命都能夠不斷循環啟發的山洞,一個為需要的人帶來安定與療癒的所在。(圖 / 自然洋行 提供)
勤美學-森大」位在處於轉型期的苗栗香格里拉樂園南側,由勤美學策畫一座通過人與自然生活體驗及知識聚落範型—森大。在這樣一個大型實驗基地場域裡,五葉松和次生林植被夾塑著生態水域和田園式地景,地景之外的原生自然夾雜偶爾的老遊樂設施和人造林景觀。設計團隊使用網室系統打造出近300公尺環形廊道,做為輕度隔離荒野森林之結果,劃分出可供課程、工作坊彈性使用之「自然教室」空間。(圖 / 自然洋行 提供)

針對雙年展總命題「我們將如何生活?」的大哉問,自然洋行梳理過往案件的脈絡,呼應世界各國都會生活圈向郊區擴張之趨勢,提出設置「先驅建築」的概念—在進行大規模開發、打造實體建物前,透過小單位建築的設置,在目標地區進行階段性的任務:

第一階段:對當地風土進行透徹的田野調查,收集各項可回饋到建築設計之參數。
第二階段:透過表演、展覽或著共同工作坊,傳授人們居住在郊區所需的知識、技能,整合自然、人文、產業等元素,共同探索郊區生活的可能性。
第三階段:在居住區域開發建置完成後,轉型為社區生活的某種功能性場域,為社區提供公共服務。(例如社區教室)

透過這種模式,能夠從前端的規劃設計開始,找尋出環境、風土與人類生活之間的平衡點,提供符合環境永續、人文永續精神之居住提案。針對未來生活的樣貌,自然洋行並不是給予明確的答案,而是從過往實際的經驗中,梳理出對未來建築的觀點,並透過雙年展向世界發表,試圖讓更多人參與交流與討論。

順應自然自然而然的建築之路

未來人類將「如何生活」之議題探討,連結至現今世界共同追求的「永續」價值,以建築的角度切入影響層面甚是廣泛,從政府的土地政策、建案的設計規劃、建築施工使用的材料工法、使用者的生活居住、甚至最後建築物的汰舊換新,每個環節都深刻影響著環境與世界。面對永續價值的落實,除了倚靠政策與業者本身的自覺,曾志偉認為必須回歸生活中每個人對環境「同理心」的建構,由個人出發向外發散影響到社會,一但社會整體的氛圍處於對環境更有同理心的狀態,各個領域的專業者在執行工作的同時,自然而然會做出更符合永續價值的決策。

生活與自然如何取得平衡?多年來在峇里島的生活經驗則帶給曾志偉很大的啟發,「峇里島的泛靈信仰,使當地人的生活、文化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人們也懷抱著崇敬的心守護著大自然,幾千年的古老文化也因此延續至今。然而在保有傳統文化的同時,卻又能在當地看到現代最新穎的建築與文化,並與當地環境與傳統文化完美融合。」十多年前愛上峇里島,甚至在當地擁有一塊基地,曾志偉計劃依循著當地的生活與文化脈絡,建造屬於自己的工作室,今年度則將與團隊持續進行「天然修道院」計畫,以當地與農耕生活緊密相關的古老「聖泉」信仰為出發,透過建築設計探究宗教元素背後背後對大自然最原始的尊重。

峇里島樹洞聖泉。(圖 / 自然洋行 提供)

從峇里島的經驗回頭看,臺灣雖擁有豐富多元的自然環境,現今人民生活與大自然的關係卻普遍缺乏連結,回歸島民的身份,曾志偉與團隊也不斷透過建築設計引領大眾思考生活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對曾志偉來說,建築設計是「自虐卻又無比迷人」的一段過程,每一次的設計都必須從零開始,探究事物的本質與核心,尋找最適合的解答與提案,最後成就獨一無二的美妙成果。「建築設計就像在做清理化石的工作,必須擁有纖細的思維,使用合適的器具與方法,小心翼翼的避開所有危險,全心全意探索著設計上的各種可能性,最終才能窺見深埋在砂石堆裡的寶物全貌。」

回首最初創立「自然洋行」的初衷:

「自然」的意思是「自然而然」。
「洋行」則代表著不自我設限,廣納建築與建築以外各種面向的可能性,期待被引領看見更遙遠的風景。

就像位處荒郊野嶺的「少少」,吸引著來自各地的朋友聚集、靠攏,共同創造出許多獨特的魔幻時刻,不斷為這個場域帶來驚喜,再將感動發散、延續,啟發他人也啟發自己。依循大自然的引領、順著感覺向前走,透過建築認識世界,也透過世界更加認識自己,「自然洋行」與「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就是這樣獨特的存在。

info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官網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粉絲專頁
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官網
自然洋行建築團隊粉絲專頁

「文化實驗 靈魂的培養皿」系列報導

圖 / 白騏瑋
文 / 白騏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