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送給自己每一天的禮物:享受更少,專注在生命真正需要的美好就好

前幾天,看到喜歡的 Youtuber 在最新影片中,分享了近期愛用的保養彩妝品。看著她發自內心推薦的眼神,以及產品在她臉上帶來的美好改變,我的內心卻沒有一絲的波動,或想嘗試的慾望。也許,這對把 Youtube 影片當成娛樂的人來看,很理所當然,但對於以前總是抱著「神農嘗百草」心態、看到厲害的保養彩妝品,便忍不住手滑購買的我,算得上是非常不尋常的轉變。

「是什麼讓我變得不一樣了?」我不禁開始問自己。

我想,最關鍵的,是來自於內在的信心與自我接納。知道,無論妝容多精緻無暇,若不是相由心生的快樂,依舊無法讓外表的美好,帶來長遠的滿足。而推陳出新的美容產品,只是一次次的誘惑試煉,若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樂於享受反璞歸真的喜悅,就不容易再輕易隨波逐流,讓內心能時刻維持在心安明晰的狀態。

即將在一個月後迎接 30 歲的我,慢慢找到了與自己相處愉快的方式,也發現,宇宙根本是聖誕老人的原型啊!祂早就為每個人準備了量身打造的禮物;而接收的鑰匙,是我們那顆,有意識的心。

宇宙為我藏在生活裡的第一份禮物,是透過食物課題,讓我與身體開啟全新的關係。

與身體的關係練習:無論學了多少,都有願意歸零的心

6 年前,我發現自己成為過敏一族。會這麼晚才發現,是因為小時候測過敏原時,報告書並沒有提到,我對特定物質有強烈的過敏反應。因此,過敏發作初期,也幾乎沒有想太多,只當作是季節變化、或讀書壓力太大的短暫現象。

然而,過敏症狀卻越來越嚴重,讓我開始懷疑,這可能沒有想像中的簡單。當時研究所修的是營養、膳食療養學,也很早在書上讀過「You are what you eat」(吃進什麼樣的食物,就決定什麼樣的身體)的理論,因此,總是特別留意每天的三餐,是否足夠營養均衡。

但正是這份「讀營養、又這麼認真照顧自己的健康,怎麼可能會在飲食上出錯?」的驕傲心態,讓我踢到了大鐵板。

過敏除了讓臉上、脖子、胸口和大腿不時出現搔癢、紅疹、痘痘、泛紅外,只要食物不夠新鮮,身體的反應也比其他人來得更加劇烈。就在症狀持續了一個多月、仍不見好轉之際,因為研究所需要實習緣故,我幸運地遇上了一位,專攻食物過敏與不耐症領域的權威教授。

當時心想,經驗豐富的他,一定能為我提供正確的指引,所以特別約了教授喝下午茶,和他聊聊我的情況。沒想到,他聽完後,沒有搬出營養學的大道理,而是平靜地對我說:「親愛的,我們是不是都很習慣等別人來告訴我們答案,而不是自己去找呢?」「別看專業領域的人,其實不一定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尤其知道,那些結論,已經是由許多精密研究、科學證實所得出來的成果時,更容易忘記,這並不一定就是絕對的解答。」

「也許,你不用急著去找出「完美」的答案,讓你真實「有感」的,更重要。先聽聽身體想跟你說些什麼吧!」

教授一說完,我的臉頰瞬間漲紅,如同小時候偷穿媽媽的高跟鞋,以為自己魅力爆棚,結果走沒幾下就重心不穩跌倒,還被哥哥嘲笑的一臉窘態。但最後那句提醒,卻又像是為我裝上翅膀般,把久困在框架泥沼中的自已,給輕輕地拾了起來。那天過後,我開始試著放下先入為主的偏見與傲氣,意識也越來越清晰,才發現,原來我對身體的認識,遠不及我對營養的認知。

經過幾次飲食實驗,答案出爐了:我確實對奶、蛋製品有過敏。雖然,這代表著,我將從此不能再碰以前最愛的蛋類料理、奶酪甜品,但同時間,卻也感受到一股,內在揚起的輕盈感,像是身體寫了一封感謝信說:「謝謝你願意聽我說話,不用再痛苦地與這些食物對抗,感覺真好!我現在可以專心滋養出更和諧的身體了。」

直到現在,每當發現身體又出現過敏反應時,比起急著陷入自責、抱怨,我選擇先放下對知識的執著,把自己歸零,並調節呼吸,感受身體想傳遞什麼訊息給我,可能是飲食、作息或情緒狀態需要重新調整了。甚至,也把握每一次的提醒,整頓身體的頻率,畢竟,都是讓我和身體變得更親密的好機會,何樂而不為!

友誼的關係學習:少,即是多的真諦

收到宇宙給的第二份禮物,是關於友誼的真實需求。

五年前剛從澳洲回台灣工作時,大家第一次聽到我說話的口音,都會直接問我:「你是台灣人嗎?」一開始雖然要花時間解釋,奇妙的是,這也成為我在主動認識新朋友時,拉近彼此距離的破冰話題。

當時的台北,一切都充滿著未知的驚喜;每個轉角,都有讓我感到文化衝擊、或深深欣賞的地方。因此,每當有朋友要介紹新朋友給我認識時,我總是說:「Sure!」帶著滿滿好奇心的我,像個人類學家,興奮地搜集各種人類樣本,想拼湊出在台北生活的人們樣貌。有一陣子,一下班就積極參加各種聚會,FB 上的台灣好友數,在一兩年內,也從一開始的二位數,一下竄升到近四位數。

直到那天晚上,我在租屋處遇上地震,室友們剛好都不在,當下,第一個想打電話求救的人,不是那些新結交的「好朋友」,而是當時剛回台北,唯一熟識、有深厚信任基礎的小學同學。這才讓我驚覺,原來,我始終沒有在認真的交朋友、好好與他人培養友情,只是想透過不同的刺激,忘記自己在台北生活,卻連一個知心好友也沒有的恐慌與失落。

那次的經驗,讓我體認到,所謂「重質不重量」的友誼,並不只是停止將時間耗在追求好友的「量」,而是,對待每一個駐足在生命裡的朋友,都能發自內心的付出、坦然以對,並在適當的距離下相知、相惜。那麼,當新鮮感不再,或者看見朋友與其他人也親密時,也不容易產生比較心,而在不知不覺中降低對彼此的信任;那樣的「質」,才有機會讓友誼,釀得更純透而踏實。

photo credit: Unsplash

領會這份宇宙送給我的禮物後,不變的,是仍保有容易相信人、不會害羞主動認識朋友的開放心態;但同時,也學會了不再依賴,或急於營造表面美好的交情。我選擇誠實面對自己、不再貪心什麼都要;而是持以平常心,用自己舒服自在的頻率,去吸引適合的人,一步步地,為「少即是多」的友誼,打磨出更雋永的形狀。

與生活的關係學習:原來,一切還有更純淨的可能

第三個來自宇宙的禮物,則是對生活方式的重新想像。

上禮拜,是我成為純素者*(Vegan)滿兩個月。中午和同事吃飯時,她點了我曾經每次到那間餐廳必點的剝皮辣椒雞湯,看著她吃得津津有味,我赫然發現,自己竟然對「肉」沒有任何感覺了!這樣的改變,並非一瞬間:但此刻回想,那些點和點之間,其實早就有一條隱形的線,牽引著彼此,帶我遇見生活更純粹的可能性。

營養師的背景,讓我一直相信,食物不分好壞,端看你怎麼吃、一次吃多少,來決定食物帶來多少營養價值。那次,與幾位純素圈朋友們吃飯,聊到幾個讓我糾結不想吃素的原因,「肉本身是美味且有營養價值的,所以人會對肉有所需求。而且每次食用前,我會抱著恭敬感謝的心,甚至,也會嘗試優先選擇認真,又有良心的畜牧業者食品,這樣的心態已經算健康了吧?」

聽到我的疑問,其中一位吃純素的前輩,只是輕柔地回問我:「這也是你打從心底相信的嗎?」「如果人類的生存與營養需求,並不需要肉,甚至從全植物飲食中,能獲取更豐富完整的養分,你還是相信我們需要吃肉嗎?」

她們的提問,讓我意識到自已的信念盲點:我對自己相信的東西,並沒有一致性。我相信地球需要被更用心對待、我希望善待動物的生命,但我也有同等地善待自己的生命嗎?我有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讓身邊的人都能自在地和我相處嗎?我有意識到吃進的食物,是來自大地孕育、正常養殖過程、用潔淨的水與土壤種出的嗎?還是只是來自看似健全、實為血汗的畜牧業,或歷經過多加工的食品?為什麼上一秒說健康很重要,下一秒又為了追求口感上的刺激,寧願讓身體承受不必要的負荷,等生病了,才花更多時間和金錢去治療與懊悔?

看見自己,原來還是有「說一套、做一套」的習性,同時,也感受到,真正能帶來長遠的快樂,從來不是擁有「更多」,而是能否知行合一,才讓我開始理解,「純素飲食」其實是個開啟對「少」的全新想像,並幫助我超越舊有思維模式、進一步擁抱更自由生命的工具。拿掉內在糾結、發現自己是以喜悅,而非被恐懼控制的心,享受「純素者」這個新身分時,內心頓時感到一陣激動。

當然,純素的生活才正要開始,會有新的考驗,我也持續觀察身心的變化。但身體,似乎明顯感受到那份雀躍,她知道,我已經一步步把「吃」的主導權,從被他人長期餵養的習慣,放回自己身上;也意識到,身體之於我們,就像是孕育一切的土壤,當土壤沒有能量,生活各個面向,便無法持續穩定成長。

那些從純素飲食中感受到的改變:更清晰的思緒、不再易怒、沒耐心的性格、更容易換位思考與同理他人,甚至,是肌膚散發的飽滿與彈性,以及傷口更快速的癒合力,都讓我漸漸體會到,我正啟程進入一個更遼闊、且充滿繽紛色彩與能量的地方。或許純素,從來就不只是飲食習慣,更是一種化繁為簡的生活方式。

原來,少了想要,不是將就,而是更有機會專注在真實的需要,讓生活展開純淨的可能;而這是每個人,都可以親身感受的美好。

每天,確實存有各種紛擾和壓力,限縮了我們挖掘「藏在生活裡的禮物」的動力;但想想,那或許也是,引領我們成長前的必經之路。若你願意,一點一滴,意識到心是否被蒙上灰塵,並主動拍落,總有一天,看似平凡無奇的片刻,也將可能成為宇宙聖誕老人,為我們所精心安排的生命之禮。

*註:素食的分類多元,此篇文章提到的純素飲食(Vegan),主要是指目前國際間對於純素的定義,包含:不食用動物或動物身上的部分(包含肉類、魚類、甲殼類及昆蟲)、奶類製品(如:動物性奶類、起司)、蛋、蜂蜜等。

作者的話:接下來,期待繼續透過文字,分享宇宙帶給我的靈感與提醒,與有緣在此相遇的人們,一起探索更多,關於飲食、心靈、純淨生活的不同面向。感謝你豐富我的生命,閱讀愉快!

文/張菀芩 Michelle
圖/張菀芩 Michell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