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續自:
一起當個「好野人」吧! 留住海岸的文化記憶(技藝)——
節點共創與「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的地方經驗 (上)
歸於地方的藝術季 與環境同行的材料工坊
2018 年,節點共創的「出道作」是承辦接續「2017 米耙流濕地藝術季」後轉型的第一屆「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這是背後有十年地基的藝術季場域。2011 年,阿美族人舒米.如妮( Sumi Dongi)與吳明和 (Looh)等人努力下,成功復耕石梯坪境內已陸化近三十年的水梯田;這是環境與文化的雙重復振,其中過程改編成電影《太陽的孩子》。同一時期,兩屆「米粑流濕地裝置藝術季」與之和鳴,透過藝術家進駐和後續的族人導覽,為水梯田創造出藝術地景。
首次承辦藝術季(2018)那年,由蘇素敏、王力之和黃錦城帶領的策展團隊開始思考:能不能做一些跟觀光導向藝術季不一樣的事情?「不只是將作品放在戶外空間,而是過程中和在地的人有很多連結。」王力之篤定地說。在此精神下,銜接當時主管機關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引入重視地方傳統智慧的日本「里山里海」思潮,擴大計畫範圍,邀請港口周邊的磯崎、復興以及新社等部落加入。

策展團隊也定下方向:「活動仍需對外推廣,但我們要先『對內』。一個地方要長出觀光能量和收益,也應該由地方自己去長出來。如果藝術季要作為觀光手段,希望部落的人先對『藝術季為什麼要在我的部落發生』這件事有感,並把它當成自己的事來進行。」
於是 2018 年的首屆藝術季,看重如何加深地方與藝術家的交流,將更多藝術創意和啟發引入給地方。除了夜間創作論壇,團隊與部落成員還在白天帶領藝術家,三天內走訪四個部落。蘇素敏記得,藝術季結束後就有部落成員回饋,這些藝術作品讓他在帶領部落導覽時,解說的內容更豐富了。
循著在海岸土地上慢慢種下的根,今年藝術季以「好野人」為標題,加深交流除了延續創作論壇和部落導覽,今年加入以採集地方材料向耆老學習的「工作營」,讓各部落「野人」們帶領藝術家進入另一種生活方式,傳述他們的傳統智慧與知識系統,也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來與耆老們對話,跨領域的交流是今年很重要的策展方式,因為早期部落的技術和材料很多時候也是「交換」來的。

以二月的「器皿與陶」為例,早期阿美族燒陶是因為需要製作生活器皿,設法觀察周遭環境,就近取到適合的材料。「你如果不夠暸解周遭的大自然,做不了陶。」王力之認真地說。工作坊講師帶著藝術家們從山上取土、海邊取石頭製作燒陶工具開始,一步步備妥材料,重現整個燒陶的工法和過程;部落與自然材料相處的智慧,在其中表露無遺。
另一場「藤竹」工作坊,要採刺竹、削藤,綁出竹筏。「光第一步就不容易——因為刺竹下面都是刺。要如何順利取竹、使用,都是老人家累積的生活智慧。」王力之說,藝術家在過程中不僅暸解到技法和作品,還包括「在這裡的人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
工作營的交流層面也向外擴展。由各部落生活技藝的佼佼者、多半超過八十歲的耆老帶領駐地藝術家,加上邀請外地同類材料或技法的藝師參與,例如陶工作坊裡的當代陶藝家,藤竹工作坊裡的自然建築界老師。這趟創作歷程成為「耆老—藝術家—外地藝師」的三方對話。

這卻有可能是今年藝術季,最「現場」的藝術交流。春天末尾,疫情爆發,節點團隊應對著國內各地封鎖的挑戰。有些藝術家返回原居地後因疫情爆發,無法回到部落現地完成創作;創作討論改為線上溝通。「有一組藝術家和族人之間,可能連對作品名稱都有不同想法。我們要傳達部落的意見,也要尊重藝術家的判斷,讓他決定最後怎麼做。」節點團隊今年因應疫情的影響,也花很多心力在官網製作更完整的線上展覽,呈現部落和作品詳情,為它們留下精彩的紀錄。
但蘇素敏仍抱持期待,希望人們有機會親歷現場:「那種感受跟線上看,是完全不一樣的;你接觸到的除了作品,還有部落的生活情境和氛圍。」
「就像大海,你跳進去游的感覺和在旁邊看,也是完全不同的。」王力之補充說。
迴響部落:文化的記載 生命的停泊站
蘇素敏觀察今年藝術季,覺得部落接受度更高了。像某次貓公部落理事長跟她聊天:「他說,藝術季的藝術家來創作和訪談部落,其實也是在幫忙紀錄部落。陳建北老師訪談 4 個部落 32 位族人,等於為部落留下這些人的故事。他不是在欣賞或評論,而是看到作品實際上帶給了部落什麼。」
公部門也感受到節點團隊的努力,讓部落對公部門業務有了多一點的信任,這幾年合作累積的默契很重要。王力之說到今年疫情爆發前夕,林管處長官特別來拜訪部落的小故事:那次大家在部落裡輕鬆交談,享用長官專程帶來的茶點。結束時長官想將多帶的零食茶點留在部落「作為物資」,團隊和部落成員幽默提醒:「帶回去吧,台北現在(疫情關係)比較缺物資!」長官秒懂:「對啊,你們是『好野人』!」官民之間的交流和理解,就這樣在部落的日常場景裡發生,像一片葉子漂在河面上,靜靜流向更遠的地方。
對於「像風一樣」在部落逗留的志工來說,藝術季甚至是生命旅程中一個奇特的停靠站。今年有位志工協助藝術家瑪籟(Malay)做藤編。疫情之下難以返鄉,她比原定時間多住了 19 天。最後她在完成的巨大藤編 Toko(蠑螺)面前,拍下畢業照——那是瑪籟討論成長、遷徙所帶來的身份辨識課題的作品「移動中的部落」。她雙腳赤足,學士服背起兩條揹帶,就像帶著一個巨大的蝸牛殼,正準備從某處海岸,遷移到另一個地方。

書刊、實驗教育和方法論:節點們從現在走向未來
每次團隊在部落訪調後,都會將資料另存一份給當地部落。這種習慣有深遠的意義:「力之說過,70 歲與 80 歲的老人家,能夠提供的傳統智慧內容上已經有很大落差……如果今天年輕人回來,只有 60 歲老人家還在,某些更傳統的智慧就再也找不到了。」蘇素敏說。
節點團隊也透過出書,傳述部落文化。《臍帶之地:豐濱鄉文化材料圖誌》口訪豐濱鄉老人家們在部落中運用動植物等文化材料的經驗;插畫家協力繪製出這些文化材料的分佈地圖,族群文史記憶躍然於圖紙之上。《這是你最愛的東西,記得帶走!》繪本的插畫都由新社部落老人家手刻版畫,講述噶瑪蘭族葬儀。「裡面有文化的厚度。」對蘇素敏而言,這兩本是「製作時不太去在意怎麼賣的書」,卻意外獲得許多迴響,出版是希望作為部落文化紀錄,促成部落與部落之間,部落與他者相互的暸解。

談到節點接下來想做什麼,節點共創在豐濱鄉的主軸依然清晰:「藝術動能」和「部落訪談」持續進行,實體出版品也繼續努力。考慮部落最早的閱讀媒介是報紙,預計發行一份以豐濱鄉居民為閱讀對象的「豐之濱通信」。而王力之在「cepo’ 藝術中心」多年來經營藝術家和部落不同社群間的藝術課程,節點團隊也希望在此基礎上,嘗試發展一種「以藝術承載文化教育」。蘇素敏坦率地說,如何增進對部落文化和藝術教育資源的熟悉度、將其系統化,甚至產生一套自己的「方法論」,都是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
而追尋這些未來願景最需要的資源,是人力。「我們不大能期待年輕人來了之後,擁有我們這樣『長住下來』的想法……年輕的生命,自有他要去的方向……他願意更長時間地住在這裡、認識這裡嗎?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念,很難更加深入地方。」

訪談最後,我問了她們一個有點抽象,但又覺得必須探究的問題:讓東海岸這些「節點」互相連結、靠近的共通動力可能是什麼呢?
她們倆想了一下,最後王力之分享她常對新進夥伴說的話:「我們不是把這件事情當工作,而是當成信念。」蘇素敏說的則是:「加入那麼操的團隊還留著的,我覺得都有個共同點:想為台灣做些什麼吧。」
為自己的土地做一些事。像藝術季宣傳影片裡,與阿美族人祝禱融合的句子:不論我們如何聚散,都要像螞蟻一般再回到這個窩。因為我們在這裡出生。換成「在這裡生根」,說不定也可以。為何東海岸的人們總會重逢?或許因為,我們都是島上一群親近海與土地的節點。
我們在螢幕裡約好,等到可以出遠門的時節,要再一起去港口部落聚聚。
文 / 譚洋
圖 / 節點共創 提供
info
2021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展期:6/6-9/30
地點:跨越5個部落、30公里,從豐濱鄉磯崎部落一路往南延伸至港口部落
詳細資訊請參考:
2021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官網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粉絲專頁
節點共創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