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搭建一座橋樑 用部落工藝文化 串連傳統與創新 對接歷史與未來: 卡塔文化 / 這裡R~ 原味工藝聚落 林秀慧

走進位於昔日台東糖廠倉庫的「這裡R~ 原味工藝聚落」,映入眼簾的是琉璃珠、陶壺、月桃編織等琳瑯滿目的原住民傳統工藝品,這些作品來自於台東各地區部落工坊,細細欣賞能夠發現,許多作品以扎實的技藝為基底,融入現代設計及創意巧思,讓傳統工藝也能夠連結現代生活,打造出獨一無二的部落生活美學。

如此精彩的工藝設計呈現,來自於十多年來部落工坊共同學習的成果,而背後的關鍵推手即是「這裡R~ 原味工藝聚落」的創辦人林秀慧。

回鄉 重新認識另一個自己

同時具有排灣族與客家人的身份,由於從小生活在西部都市裡,林秀慧與排灣族身份的連結一直處於斷裂的狀態,身處對原住民普遍不友善的社會氛圍中,甚至選擇刻意隱藏自己的原住民身份。直到父親過世之後,為了拼湊起長久以來遺失的另一個自己,在二十多年前,青年返鄉浪潮還未出現、文化創意產業之概念尚未被提出、文創園區也還未成立的年代,林秀慧就這樣以設計師的專業背景毅然決然回到熟悉卻又陌生的家鄉台東。

回到部落後,林秀慧加入在地的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投身工藝產業之發展規劃,首先面對的是「文化斷裂」這個最根本也最難解的課題。「十幾年前在地的工藝產業比較傳統,缺少創新的設計能量。但是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創新的能量需要來自於文化提供的養分,但現實的狀況是文化斷裂的情形非常嚴重,談創新,必須先重建文化。」時逢當時的文建會首度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公部門開始因應地方文化困境提出相關補助計畫,林秀慧與團隊開始導入資源籌辦課程,邀請在地部落工坊共同參與,除了著力於工藝技術的基礎培力,也試著導入業界設計師資源,為在地工藝產業注入不一樣的能量。

然而當時在由公部門所辦理的課程中,林秀惠發現來自西部的設計師即使擁有豐富經驗,但因為對部落文化的不了解,課程內容往往與在地工坊需求存在很大的落差,甚至影響到部落夥伴參與課程的意願。這段經驗成為林秀慧日後設計部落課程的借鏡,也同時透過觀察、溝通引導學員,逐步調整課程內容,讓學習資源更符合工坊夥伴需求,「那個時候課程其實推動得蠻辛苦,但也發現到除了知識與技術,在地夥伴更需要的是成長過程中的陪伴。」同一時間,團隊也開始安排更多的在地部落文化課程,試著找回部落工藝文化的脈絡與主體性,「在缺少文化基礎的情況下,一昧地追求創新,離文化創意的精神很遙遠。」對林秀慧來說,一旦練成了「技術」與「文化」兩個基本功,自然而然能夠發展出更創新的工藝展現。

找回 排灣族琉璃珠的美麗與內涵

qkata(卡塔)自古流傳於排灣族珠子的古語,及美麗的果子之意。排灣人深信這些qkata是天神送給排灣人的美麗禮物,排灣人都說qkata(卡塔)珠的紋樣,是祖先傳遞下來記載千年來的文化奮鬥史、是人與山林大地共生的永恆法則,是治理部落的待人處事、人格品德的能力象徵、紀錄著可歌可泣的浪漫愛情故事,以及神聖的祖靈祈儀與神明信仰,教育著世世代代族人的標竿。

-巫瑪斯.金路兒

琉璃珠為「排灣族重要文化資產」之一,與排灣族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每一個琉璃珠紋樣背後都有一段深具寓意的故事,對應到身而為人所擁有的特質或能力,一顆琉璃珠代表著佩戴者擁有甚麼能力,一串琉璃珠則訴說著佩戴者一生的故事。

回到台東的初期,由於文化的嚴重失傳,除了透過少數僅存的傳統祭典儀式,林秀慧對自身部落文化的了解大多都來自於博物館以及書本,為了找回琉璃珠文化的深層內涵,林秀慧與團隊除了請教部落耆老、進行田野考察,更遠赴屏東三地門向「排灣族琉璃珠之父」巫瑪斯.金路兒、江雅蕾夫婦進行深度學習,以兩人梳理出的五十多種琉璃珠紋樣、三十多種紋樣意涵為基礎,林秀慧進一步成立「卡塔文化工作室」,由來自排灣、卑南、魯凱、阿美族等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婦女所組成,專注於琉璃珠的文化與工藝研究。

「像這個天牛之珠,老祖宗在森林裡看見小小天牛鑽進樹幹,能夠不用斧頭鋸子就讓巨大的樹木枯萎傾倒,因此以天牛的背紋做為思路清楚、有策略的表徵,具有行動力的佼佼者才能夠配有天牛紋的珠子。」

「鳳蝶之珠,象徵聰慧、靈敏。野外的鳳蝶不僅漂亮,又反應靈敏很難被抓到,代表配有鳳蝶之珠的人,具有行動敏捷、能夠舉一反三的能力。」

「黑蜂之珠,在男孩長大成人,第一次感受到自身具有力量的時候獲得。黑腹虎頭蜂非常兇悍,堅守著蜂巢,一有侵略者即全力守護,黑蜂之珠象徵著遵守戒律」

林秀慧分享,琉璃珠紋樣背後的故事常常取材老人家對大自然的觀察,用大自然的本質隱喻人的表現與其深層的特質。過去族人從小透過紋樣學習這些故事描述的精神,琉璃珠就像是排灣族的教科書,不僅蘊藏豐富的自然生活知識,更承載著祖先對於為人處事的諄諄教誨,並且一代傳承一代。「老人家總是告誡,遇到天災被迫遷移的時候,其他東西可以沒有,唯獨琉璃珠、織布、陶壺、青銅刀等傳統飾物一定要帶到,有了這幾樣精神信物,到任何地方都有重建家園的希望。」

「小鳥不要來」系列商品推出不久即遭到抄襲「致敬」,經歷過多次改版創新,3.0版本選用傳統苧麻材料搭配植物染呈現小米意象,除了更加符合排灣族的文化元素與永續材料精神,更藉此回過頭進行苧麻與植物染相關知識與工藝的重塑。

過去琉璃珠是部落生活不可或缺的器物,時至今日透過工藝重現,卡塔文化則試著融入部落生活美感,賦予琉璃珠不一樣的詮釋。「小鳥不要來」即是一款推出多年依舊廣受歡迎的經典作品,以族人對小米豐收的祈福為發想,融入農人製作驅趕道具在田間與小鳥鬥智的生動意象,搭配傳統象徵「豐收」之意的「綠蟲之珠」,成為一款具有文化內涵、工藝美學、又能連結至部落真實生活畫面的精彩作品。

「先透徹了解傳統圖樣背後的歷史脈絡與精神,才能夠進一步做創新的詮釋與轉化。」即便深耕琉璃珠工藝十多年,卡塔文化依舊不斷向傳統學習,只見林秀慧小心翼翼拿出一長串沈甸甸的琉璃珠項鍊,這是近期工作室復刻博物館館藏古琉璃珠項鍊之成果,其原件被收藏於博物館中,為了完整復刻原作,工作室夥伴全員出動到博物館內考察實品,進行現地丈量、草圖紀錄。

由於古琉璃珠尺寸精細、圖紋工法細緻,對工作室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其實原本想先挑戰另一件尺寸大一點的,但是因為剛好被外借,只好選擇另外這一件,沒想到尺寸出乎意料的小。像這個第八排第一顆…8.14mm乘以7.56mm,最小的是第一排這一顆…3mm乘以6mm,工坊夥伴各個用盡全力,終於完成這一件大作。」創新的同時不忘向傳統致敬學習,也讓卡塔文化承先啟後的精神更加深刻。

記載 傳統工藝的智慧與精神

從琉璃珠切入,進而理解工藝背後所蘊藏的深厚文化,林秀慧深刻體認到各個工藝需要被更有系統的保存與紀錄,決定以文字與影像,透過出版將傳統技藝好好記錄下來,許多原住民傳統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危機,更讓這項任務刻不容緩,

《月桃本事》是卡塔文化於2015年獨立出版的第一本工藝專書,一推出即大受歡迎,本書除了將月桃技藝完整呈現,也著力於材質正確知識的傳遞。「月桃葉是獨一無二、可以代表台灣的自然纖維,在製作書籍的那一段時間設計圈正好大量的探討月桃材質的運用可能性,同時我們卻聽到了一些關於月桃容易發霉的誤解,原住民工坊的產品時常缺少了溝通,藉由這本書我們希望讓大家了解月桃的特性,知道如何透過適當的材質處理將其運用在合適的設計上。」

2017年卡塔文化接著出版《部落書寫體──針路》,撰寫台東地區部落針繡文化,收錄臺東六位職人創作歷程分享,以五個不同族群的衣飾紋樣進行針法紀錄。本書背後的另一層意義,則是喚起對族群自身的針繡文化主體,林秀慧以排灣族服飾為例,過去很多人認為排灣族服飾及針繡工藝來自於漢文化,然而爬梳過往歷史文物,雖在服裝款式採用當時材質較好的漢服,但是服裝上的刺繡圖騰依舊屬於排灣族自身的文化。

「學者甚至發現有些排灣族服飾的底層原本是漢人的龍鳳圖樣,但是外觀上被以排灣族的刺繡圖騰覆蓋過,這是在強勢外來文化介入時依然保有自身文化主體的一種適應方式,用這樣的觀點回頭看博物館內的那些文物,我覺得才更接近祖先當時想傳遞的精神。反觀近代,很多時候是自己的族人在否定自己的文化。

2018年出版的《山中的祖靈線》則匯集了台灣各族群運用「藤」的智慧,包括藤材料採集的自然法則、處理材質的觀念、設計功能的思考。現階段卡塔文化也正在籌備有關於排灣族織布以及琉璃珠的書籍,對林秀慧來說,出版傳統工藝書籍最困難的地方在於自身對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刻,以及在傳統語言的轉譯上如何精準的傳遞其中的精神。「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但是現今擁有這些傳統技藝與智慧的工藝師大多年事已高,過程就像是一場跟時間的賽跑。」

透過出版,林秀慧將自己視為一個「工具人」,唯一的任務就是跟在工藝師旁邊,體悟他們過去的人生經驗、將他們身上所懷有的技藝/記憶保存下來,梳理脈絡,藉由文字與圖像緩緩的、好好的訴說著這些文化獨一無二的價值。

傳承 對工藝與文化的堅持與尊重

將時間拉回18年前,卡塔文化成立,透過作品的跨界創作,逐漸發展出與在地工坊的夥伴合作模式。累積將近六年的能量,2009年卡塔文化正式進駐荒廢已久的台東糖廠,將原有的倉庫空間改造為「這裡R~ 原味工藝聚落」,匯聚來自台東在地工坊以及創作者的精彩作品,堅持100%原住民手作,並以3R—可重複使用(Reuse)、再生(Reduce)、可回收(Recycle)之原民工藝精神為核心,揉合傳統與創新,透過選物、課程、空間設計等經營內容,打造兼具環境永續與文化永續的部落新生活美感。

「只要遵循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脈絡,其實很自然的就能夠達到我們所說的3R精神。我們追求的部落生活美感,指的是在發展創新的過程中,作品可以因應生活需求改變功能性,但是對待材料的尊重與永續的使用精神是不變的。」林秀慧以商品架上的月桃葉編織包為例,月桃葉與皮革、帆布包的異材質結合,因應生活需求融入現代設計語彙,既時尚又具實用性,也讓傳統材料完美「華麗轉身」。

成立空間之初,當時大多數原住民工坊仍以觀光景點商業銷售為主要經營模式,「卡塔文化」與「這裡R~」則選擇投入文化深耕、匯聚地方能量、打造共創平台、搭建出一道溝通互動的橋樑。「把文化找回來、產品做到最好,我們希望大眾透過消費很自然的認識原住民文化,就像是我們平常在部落跟老人家聊天的那種感覺,在自然的互動中感受到文化交流傳遞的能量。」儘管空間營運上的考驗沒有少過,但是十多年歲月的堅持與努力,林秀慧讓大家看見不一樣的可能性,也讓更多人理解到文化價值與核心技藝深耕的重要性,進而調整經營的方向。

然而部落長久以來持續存在的另一項問題,在於創作者缺乏對智慧財產權的理解與尊重,設計抄襲、傳統圖像隨意挪用的案例層出不窮,甚至有些人選擇將工藝產品低價委託國外生產,再以原住民手作的名義對外販售。過去從事平面設計工作,與許多國外知名品牌合作的經歷,養成了林秀慧在品牌文化詮釋上的嚴謹,也使她回到部落後能夠用更謹慎的態度面對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看見好的創意或想法,應該將其內化、吸收,轉化而成自身創作的能量。」林秀慧認為,即便在相同文化、相同工藝項目之中,也能夠找到不同型態的表現方式;同時也必須理解智慧財產權、原住民傳統智慧創作保護等相關法規所維護的價值與精神;最重要的是要保有對工藝價值的堅持、尊重自己的文化、並對自己的文化負責任,「如果自己都不重視自己的文化,那還有誰會重視呢?」林秀慧語重心長的說。

現階段林秀慧持續以傳統工藝文化的紀錄傳承為目標——包括了背後深厚的知識系統以及環境倫理之建構,即使無法確定未來是否有年輕人願意投入,但對她來說,先將文化的根基穩定住是眼前最重要的事,「世界的變化越來越快,新世代的人們有新的工具和機會,像是科技、網路、國際交流等,我們先將珍貴的老知識保存好,未來的人們才有機會進一步運用、推廣、傳承這些美好的文化與知識。」一轉眼回到部落已超過二十年,林秀慧的「第二人生」充滿信念與理想,如琉璃珠一般璀璨且堅定。


工藝小知識:如何挑選適合的琉璃珠?

琉璃珠的每個圖樣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象徵著人所擁有的不同特質與能力,不管是送人或送自己,依據個人的優點來挑選款式,美麗的琉璃珠搭配動人故事,就是一份溫暖人心的絕佳禮物!

info
「這裡R~」 原味工藝聚落 網站
「這裡R~」原味工藝聚落 粉絲專頁
卡塔文化工作室 粉絲專頁

圖 / 白騏瑋
文 / 白騏瑋

「文化實驗 靈魂的培養皿」系列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