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土地的故事,往往是挖掘地方、耕耘鄉土的第一步,也是持續與大眾溝通、傳遞價值的重要方式之一。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社群媒體平台盛行,「地方編輯」的更多可能性就此被打開,然而「 地方誌 」依舊是訴說土地故事、傳達地方文化與情感的經典媒介之一。
來自台灣各地的地方誌、獨立刊物樣貌五花八門,其中三峽的《甘樂誌》與新竹的《貢丸湯》可以說是極具代表性的存在,本期客座總編張敬業也創辦《今秋誌》訴說對鹿港地方經營的理想。在團隊於地方耕耘的脈絡上,三本刊物的發展方向有各自的選擇及演變,透過三位創辦人的視角,期待深入了解各自對於「地方編輯」的經驗與心法。
對談人簡介

林峻丞
甘樂文創 / 《甘樂誌》 / 《小村長》創辦人
2010 年成立甘樂文創,期許成為與社會、社區共好的文創社會企業,透過餐飲、藝文、出版、文旅、孩童陪伴等多元經營方式,持續為地方注入改變的能量。以紀錄地方文化為出發,2010 年獨立發行《甘樂誌》分享三峽在地故事,逐漸拓展為記錄全台灣土地故事的紙本刊物,2016 年《甘樂誌》宣布停刊。2021 年延續創刊精神,以「小村長」全新品牌回歸,並改以線上文字、影音內容報導各地精彩人物故事。

張敬業
鹿港囝仔 / 今秋藝術季 / 《今秋誌》創辦人
2012 年返鄉成立「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開始透過社區參與的方式重新認識家鄉。2015 年舉辦「今秋藝術節」,透過節慶表演的方式,讓地方重新對古都鹿港有新的想像,也翻轉了老城的印象。2018 年發起《今秋誌》募資計畫,回顧團隊過去 5 年的返鄉經驗,讓更多人對於「返鄉」生活有所想像與期待。2021 年即將發起《今秋誌》第二期募資計畫,將進一步從生活的角度,提供讀者深入認識鹿港的視角與工具。

吳君薇
見域工作室 / 《貢丸湯》創辦人
見域工作室創立於 2014 年底,除了經營文化空間、舉辦文化推廣活動,更獨立發行地方誌《貢丸湯》,試圖翻轉大眾對新竹的刻板印象,讓真正的新竹被更多人看見。《貢丸湯》以獨到的視角挖掘在地生活內容,關注文資保存、環境保護等社會議題。2020 年《貢丸湯》獲得第 44 屆金鼎獎雜誌類主編獎,持續透過精彩的專題報導向大眾介紹新竹的文化與生活。
總編對談 Q&A
Q1: 採訪常是地方團隊與社區深度交流的方式之一,最初投入地方編輯的心情和經驗如何?隨著地方採訪經驗累積,團隊與地方的關係有什麼樣的變化?
林峻丞(以下簡稱「林」):創辦《甘樂誌》和「小村長」,其實受到過去在《瘋台灣》擔任節目企畫的經驗影響很大,我很喜歡拜訪不同地方,和地方的居民、工作者互動,沈浸在對方的生命故事裡,這樣的經驗常常為我帶來啟發。投入媒體經營,除了實踐報導地方的理想,也在過程中與地方建立深厚的情誼,對我個人而言更是在繁重工作壓力中的一點抽離,讓自己重新投入過去那種單純的熱情之中。

張敬業(以下簡稱「張」):剛回到鹿港生活的時候,我們就曾經出版過《道地》刊物,希望透過採訪和報導認識社區。幾年之後也嘗試發行過月報,持續約一年,以上兩段經驗都是靠夥伴運用額外的時間投入,所以沒辦法維持穩定出刊,但與地方的交流在這段時間做了很好的累積。
2018 年隨著「今秋藝術節」舉辦,發行了第一期《今秋誌》,分享團隊過去幾年在地方努力的成果,今年也即將推出第二期,這一次著重在談鹿港的地方生活,試著觸及到更多對鹿港有興趣的大眾。
吳君薇(以下簡稱「吳」):我們在 2015 年發行《貢丸湯》創刊號,一開始曾遇過地方老店家婉拒受訪,之後因為看見我們的作品而願意受訪,甚至開始主動與我們分享更多。與地方相處、被地方信任需要時間,但只要有投注心力,那些養分最後都會結成果實。

Q2:回顧各自刊物的發展歷程—《貢丸湯》堅持做紙本雜誌;《甘樂誌》在停刊多年後轉型為數位影音媒體「小村長」重新出發;《今秋誌》則選擇集結群眾募資能量創辦刊物。在媒體的發展歷程上,能否分享關鍵的決策點與經營思維?
林:回到決定停刊《甘樂誌》的時機點,那個時候公司營運面臨很大的瓶頸,做雜誌對我們來說雖然是一件有理想、有熱情的事情,但它始終沒辦法為公司帶來明顯收益。因此考量到組織的永續經營,首要之務是把公司營運狀況調整好,所以那個時候做出了停刊的決定。
對我來說停刊只是一個暫停,2020年我們以「小村長」回歸,雖然還是喜歡紙本的溫度,但考量到大眾閱聽習慣的改變,數位內容具有更好的傳播性,決定改用影音自媒體的形式呈現。近期也試著將每趟採訪素材以文字、影像、Podcast 三種方式呈現,希望觸及到不同使用習慣的讀者。

張:峻丞分享的經驗,我自己也很有感,「學著暫停」這件事很重要。今秋誌因為「今秋藝術節」而生,但舉辦藝術節本身是一件花費時間、資源、能量的一件事。在連續舉辦五年藝術節之後,2019 年我們決定慢下腳步,重新檢視團隊體質,將藝術節調整為每三年一次。今年即將到來的第二本《今秋誌》,我們也試著實踐專業分工,與厲害的編輯、設計師合作,團隊也從工作中學習到很多,非常期待最後的成果!

吳:一路走來,幾個關鍵時間點做出的決定,影響了日後《貢丸湯》的發展。第一個是2016年,團隊決定改變組織運作方式,由於團隊成立的時候大家都還是大學生,組織運作並沒有明確的規範,隨著商業模式逐步開展,夥伴們決定在這個時候朝向企業化經營管理發展。
另一個關鍵點在 2018 年,內部重新討論聚焦、釐清出團隊的關鍵能力後,開始訂定更明確的發展方向,從品牌經營策略、團隊組成到技能培養,都有了清晰的藍圖。在團隊能量充足的情況下,我們能夠很有效率的完成一期刊物的編輯工作,花費的成本也相對精準,這些都是讓《貢丸湯》維持穩定經營的原因。

Q3:過去十年民間地方刊物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能夠持續穩定發刊的卻很少。近幾年許多地方公部門投入資源、主導發行地方刊物,針對這樣的轉變三位有什麼觀察?
林:如果是透過補助來支持刊物的發行,我認為這樣的模式需要再好好思考。我們過去也曾經依賴補助資源來辦刊物,但事後仔細檢討,會覺得更重要的是在沒有補助資源的情況下,思考如何讓刊物持續經營。
過去我們常把辦刊物想成是一件很夢幻的事情,唯有實際投入經營之後,才發現困難與挑戰重重,現在只要談到辦刊物的經驗,我都會把現實的一面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不要步入《甘樂誌》的後塵。

張:現在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政府邀請地方團隊或著專業工作者參與地方誌編輯,將過往刊登在「鄉誌」或著「鎮誌」裡的內容做新型態的呈現。正面的影響是官方出版品質感獲得明顯的提升,但我認為更應該關注的焦點,是裡面的內容是否聚焦於地方事務的討論,而不是淪為地方長官宣揚政績的管道。甚至,與公共議題有關的內容,能否邀請大眾參與討論與對話,也是我個人對地方出版品的期待。

吳:自己團隊也有幾次參與公部門刊物編輯的經驗,也有持續關注各個地方不同的作品,從公部門主導的刊物裡,可以看出不同地方政府的治理文化,以及對文化專業的視野及態度。很多時候公部門想藉由刊物傳達他們在想什麼、做了什麼,反而變成另一種施政成績的總結,這個時候我認為大眾的媒體識讀能力非常重要——如何在繁雜的資訊裡,察覺內容背後想傳達的訊息,判斷訊息的可性度。
另外也認同剛剛敬業所說,如果公部門在地方編輯這件事情上能擁有更開放的思維,讓一般民眾不再只扮演接收資訊的角色,納入多元觀點後,可以期待能發展出非常精彩的內容。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