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畫失敗為力量!」貧窮者的心理治療,讓脆弱在藝術中自由:專訪夢想城鄉協會脆弱畫室

網路街訪節目《哈哈台》曾這麼形容萬華:「這裡是老人的迪士尼樂園!」那兒有茶室、小鋼珠、樹下的棋盤,老人們在這裡找到樂趣,快活無比。

也有居民說,這裡環境很不好:「萬華有三寶——娼妓、街友、髒亂。」曾經繁華一時的艋舺,如今是收入最低區域,甚至被網友評為台北最不宜居的地方。

然而如果問「夢想城鄉協會脆弱畫室」的夥伴們,他們可能會說:「這是一個黑暗中的樹洞,溫柔接住了下墜的人們。」

貧窮者的心理照顧,在藝術中自由

夢想城鄉協會的辦公室位在剝皮寮,一棟從清朝保留至今的歷史古蹟,樓梯幾乎是斜60度。每個週五下午,一群墜落在都市邊緣的無家者,緩緩攀上這座樓梯,來到接納脆弱、重建安全感的脆弱畫室。

脆弱畫室計劃從2015年開始,透過多元的藝術創作計畫,陪伴經濟弱勢者與無家者們,重新梳理自己的生命經驗,抒發心中的情緒。讓因貧窮而無法接觸心理治療的他們,也能有一個舒心訴說的空間,「畫失敗為力量」。

我們到訪這天,兩位工作夥伴猴子、宜潔,以及兩位學員彼得潘和輝哥,坐在他們最熟悉的教室裡,周圍的畫具一盒盒收納整齊,橫樑上掛著過去幾年的創作。

創作的主題與生命經驗緊緊叩合,像是:我的城市是什麼顏色、蓋一棟自己的房子、腳與工作、我都在那個公園、記憶中的味道、身體受傷的記憶、幸福的滋味、一個雖然辛苦但還是想去的地方。

猴子說,在萬華有許多教會或社福單位,提供無家者們餐食、衣物、沐浴、居住、就業等協助,多屬於物質層面。不過夢想城鄉注意到,在身體之內,還有一顆心靈也需要幫助,「無家者們的自信心低落,沒有社會地位,常常被歧視奚落,就連想去申請補助,也容易遇到資料準備不足、不熟悉流程而吃閉門羹,挫折的經驗導致心理不穩定。」

一旁的宜潔補充:「其實許多社工最擔心的個案,就是酒癮、毒癮、家庭破碎的,他們因為與親友的連結斷裂,失去了生活的目標與動力,就算給他們再多的資源都接不住,他們只是流連在各個救助機構,卻無法真正站起來。」

2014年起,徐敏雄老師創辦協會,決定從藝術著手,開始了畫室、打擊班、木工班等計畫,協助無家者們交付脆弱,重拾希望。

「在藝術中沒有成功與失敗,也沒有標準和批判,他可以很自由地在這張白紙上作畫。」

學員們之間的互相比較,引發罷課危機

即使是免費的課程,一開始要招生也沒這麼容易。

協會與其他社福機構合作,到供餐的地方一一拜訪,力邀學員來上課,後來改由社工推薦名額,並直接辦起體驗活動,才找到幾位有興趣的學員。

原本他們以為,終於可以好好開始了,卻發現與人相關的事都很複雜:「許多學員沒有安全感,無法敞開地說出自己的故事。或是他們彼此之間也會互相比較:『我才不是你們這種街友呢!』」即使自己是被主流價值推向懸崖的人,也還是習慣用同樣的眼光批判。課堂時常在這種隱形的競爭中,顛簸前行。

計畫開始一年後,有一位在街友圈風評不太好的學員加入,大家對他早有偏見。而他因為早期在戰爭中流離失所的經驗,也對人有著很重的防衛心,課堂氣氛緊張不已。

他的視力受損,但基於自尊不想讓其他人知道,每次都請宜潔幫他挑蠟筆,其他人以為他是在耍大牌,使喚老師。有一天他終於受不了他人的批判,用力拍桌大罵,還差點衝出去打人,宜潔被嚇到,決定先安撫他的情緒,讓他冷靜下來。但沒想到其他學員忿忿不平,覺得宜潔竟然優先關心暴力者,忽視了他們,決定罷課再也不來。

宜潔一位位去溝通協調,試圖解釋她是怕有人受傷才這樣做,卻沒人聽得進去——直到她開始坦承自己其實也很害怕,不知所措,緊張的狀態反而有了鬆動。宜潔問大家還想繼續上創作課嗎?創作課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在這裡很受重視,可以學到東西,又可以交朋友。」找回這堂課的初衷,宜潔請大家一起幫忙維繫團體,發起事端的大哥也帶了綠茶給學員道歉。這是他們獨特的示好方式。

「這起事件讓我們發現,不該把太多的學習目標放在大家身上,他們在社會上就是被各種目標壓垮的,在這裡不需要再有計劃壓力,就算不往前走也沒關係。」

畫室重新調整了上課方式,將需要技法的繪畫,改為使用拼貼媒材,拿掉困難的精細動作,防止可能的挫折經驗;修改容易互相比較,或是抽象的主題,改為能從生命中萃取的記憶,例如:曾經得意的經驗、想念的味道。或是先談珍惜的人事物,再談失去的脆弱。

「有了好的經驗後,就會敢去冒險。」就像學語言一樣,從簡單的開始,不必一步登天,反而能穩穩向前。

學習怎麼拿釣竿前,需要拿起釣竿的勇氣

許多人可能會疑惑,無家者的首要問題應該是肚子的溫飽,能夠生存吃飽,才能談其他心理需求。但事實上,一個人的生存基本需求,與心理狀態彼此常常交互影響。

彼得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今年三十多歲的彼得潘在十七歲那一年,就因不堪長年的家暴逃家,獨自在台北車站漂流。瘦弱嬌小的他,經常被其他街友欺負,搶走好不容易收集來的紙箱、棉被。

他在北車流浪好多年,在前幾年遇到當代漂泊協會,透過當代漂泊協會被轉介到芒草心居住。當時當代漂泊協會跟夢想城鄉合辦展覽,讓彼得潘接觸到了創作課,在這裏體驗到友善的人際互動,相當不同於十幾年的流浪生活,於是開始產生動力探索生活、交朋友。這個渴望的動力,讓他主動去石頭湯計畫當志工、去浪人食堂打工,在新的人際關係中學習語言表達、溝通、互動,甚至開始存錢,在外租屋自立,逐漸變得活躍、有自信。

彼得潘(右)與夥伴分享創作。( 圖片:夢想城鄉協會 提供 )

彼得潘的心臟一直有問題,但他不敢開刀,也覺得沒有必要治療,反正人生就這樣。「我跟芒草心還有畫室的朋友說我的擔心,大家都願意聽,也都很鼓勵我。」終於讓他鼓起勇氣接受治療,順利完成了手術。

彼得潘說,另一位學員輝哥還把自己的項鍊送給他,讓他當成一個信物,戴著就有勇氣與力量。

猴子回應:「許多街友可以領醫療補助,但是他們往往會因為動力不足而放棄治療,像彼得潘就是因為得到心理的支持,才敢去面對身體疾病,走向生活自立的路。」

「雖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最底層是生理需求,但其實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人也許是要由上往下,從尊重、愛與歸屬感開始建立自我。」在教他們怎麼拿釣竿前,也許他們更需要的是「拿起釣竿的勇氣」。

當志工卻是『助己』,說出無法跟家人講的話

在脆弱畫室被接住的人不只是無家者,還包含了這群工作夥伴。

畫室計畫的負責人宜潔,說自己小時候雖然物質生活不匱乏,親子關係卻不好,家人出自關心,常常給予許多建議,對她的選擇評價好或不好,久而久之讓她害怕表達自己,不敢為自己說話,讓她失去自信,沒有安全感和認同感。

從藝術教育研究所畢業後,她不知道自己要幹嘛,陷入了很深的恐慌與低落。因緣際會下看到「當代漂泊協會」教街友攝影的藝術計畫,其中一張照片給了她很大的震撼:「那是一個仰望的視角,在一片樹蔭底下,光線透過樹葉在發光。」「我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那樣抬頭仰望了,頭總是壓得低低的,沒有在感受這個世界。我很好奇,街友不是都過得很辛苦嗎?為什麼他可以拍出這樣的照片?」當時剛好徐敏雄老師在徵畫室志工,宜潔立刻加入,一待就是七年。

協會夥伴宜潔。

「許多我在家裡無法說出口的話,這裡的夥伴都會好好聽我說。」畫室帶給了宜潔力量,她說即使是跟學員吵架,因為彼此的關係是平等的,不用擔心自己會被拋棄,反而能夠好好說出心中的想法。

「也是在這裡,我開始更理解了我的父母。」學員們的年紀與宜潔的父母相仿,聽著他們講述生命經驗,她也更靠近了父母生長的那個年代。「我的母親患有憂鬱症,從小我就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她,但從其他人的分享中我才明白,她其實也有她的限制與無奈,她不是故意生病的,她已盡了她的力。」

木工班的負責人猴子,也有與母親的深刻連結。一直以來媽媽就像大樹,給予猴子生命的養分,但2012年母親過世後,猴子就像失去了根一般,斷裂、痛苦,偏偏家人間的習慣是隱藏壓抑,任何心情都不講出來。

協會夥伴猴子。

猴子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沈重的情緒,不敢找朋友說,怕身邊的人會擔心。直到來到畫室後,她聽著學員們的故事,發現這些人生命中的風浪比她大好多,也從他們身上學習怎麼跟苦難共存。「其實我當志工都在『助己』,自己受到的幫助最大。」在這裡,負面情緒可以安全地說出來,人跟人之間可以真實接觸,即使偶有衝突,但都可以敞開溝通,了解每個人的邊界後,再調整相處模式,找到彼此最舒服的方式。

敞開失敗與脆弱,翻轉看待貧窮的眼光

脆弱畫室在今年辦了第一次的畫展,展出十四位學員的創作與故事。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導如何追尋成功,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失敗了該怎麼辦?』」

這些「失敗者」的生命,一個個敞開在小展間裡,他們是誰?他們從哪裡來?為何來到這裡?身上穿的背心、隨身攜帶的煙斗、夜晚陪伴入眠的收音機,毫無保留地分享出來。

學員之一的輝哥說,他最喜歡的一幅創作,是一隻大熊環抱著一個女生:「那是我的兒子。」十五年前,輝哥因為兒子的性向問題與他決裂,「那時候我覺得他有病,把他趕出家門,到今天都沒有聯絡。」但是時代轉換,輝哥的想法也逐漸轉變,選了一張女性形象的圖代表兒子,接受他的陰柔氣質:「我開始懂了他其實沒有問題,很想要把他找回來,卻都找不到了。」兒子如今是輝哥最掛心的人。

宜潔拿出另一張輝哥的畫作,那是父子一起釣魚的畫面:「他們小時候感情很好,常常一起去釣魚,輝哥說這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記憶。」

以前如果跟輝哥聊到兒子的話題,他很容易暴怒或避而不談。「現在感覺輝哥比較願意貼近自己了,以前他很想當別人眼裡很棒的人,在意他人的眼光,現在他懂得理解自己的感受,能夠用言語說出心情。」這是輝哥在宜潔眼中的轉變。

畫室夥伴輝哥。

他們期待透過這些創作,能讓來觀展的人跳脫成功與失敗、富有與貧窮的框架,找到不同看待人的樣子,翻轉看待貧窮者的眼光。

「從他人的故事找到與自己的連結,看見每個人面對苦難時的獨特經驗,進而了解每個人的生命脈絡都不一樣,不僅僅是一張標籤而已。」

每個人都會有不知道如何述說的時刻,邀請你來看展,進到這個樹洞,探尋被塞在角落的情緒,好好整理,好好安頓,讓對話與療癒,從畫室發生。

【脆弱畫室展出資訊】

日期|2020.08.29-11.01,每週一公休
時間|週二至週五:13:00-17:30、
週末:11:30-17:30
地點|夢想城鄉(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61號),免費入場
捐贈|如有用不到或二手的畫具,如蠟筆、水彩,歡迎帶到現場捐贈。

info
夢想城鄉協會網站
夢想城鄉協會粉絲專頁

文 / 曾彥菁
圖 / 白騏瑋

「設計 讓世界更好」系列專題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