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廢棄的環形鐵路開始
亞特蘭大 Belt line 好比紐約 High Line,一樣是19世紀早期運輸貨物的鐵路,1970年代起隨著高速公路系統逐漸發達,工廠紛紛外移至郊區後便逐漸停用,任其荒煙蔓草叢生。與High line不同的是,Belt Line 是一條環繞著整個亞特蘭大市(以下簡稱亞市)的環形鐵路,長度是 High line 的 15 倍(High line 僅 2.32km,Betl line 全長 35.2km),因此,Belt line 這個都市改造案所牽涉翻轉城市的幅度,比 High line 廣而且影響深遠。不過 High line 在國際之都紐約,名氣大許多。相形之下較少人知道亞市的這一條環狀綠帶,我想把我所消化的資料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

一個碩士生的畢業論文
在 1999 年,一名在 Georgia Tech 攻讀建築與都市規劃的碩士生 Ryan Gravel,以活化 Belt line 做為碩士論文主題,研究都市交通基礎建設如何形塑城市發展,並提出了這項 Project 的雛形概念:他希望將這廢棄的環形鐵路改造為多用途的人行步道、腳踏車道、打造環繞亞城的街車(streetcar),帶動亞市近郊的再發展。
巴黎都市生活經驗的啟發
Ryan 在大學時期曾在巴黎待了一個多月,巴黎的都市生活經驗給了他很大的啟發。住在巴黎的那一個月,他瘦了 7 公斤,他發現自己上哪都能搭乘大眾運輸,他住的地方步行可達之處,四處都有雜貨店能買新鮮食物,日常生活所需步行可達的居住經驗,大大改變了他對於「城市」的看法。
當他回到亞特蘭大,再次塞在再熟悉不過的車陣中,他感到很挫折,他覺得這城市的人們缺乏社交互動,一輛汽車就好像一個獨立的小宇宙。「難道我就只能過這樣的生活了嗎?長時間通勤、交通阻塞是不可避免的嗎?什麼時候亞特蘭大也可以過像巴黎這樣的生活?我,可以做什麼?」他在 Ted Talk 裡如是說。
從想法到實現
碩士畢業之後,Ryan Gravel 進了建築公司工作,他開始與身邊的同事分享翻轉 Belt Line 的想法,同事們聽了也都非常支持它。漸漸地,開始有越來越多人請他去演講分享。他與身邊兩個同事討論後,決定將這項提案彙整,寄給亞市裡一些較有影響力的人們。其中正要競選市議會主席的 Cathy Woolard(後來有選上)回應了他們,並將這個想法納入政見,在她上任之後開始規劃發展。

從下而上的串連
這個改造案之所以推行如此迅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 這個 idea 從下到上、從草根到政商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裡面找到立身之處:社區工作者找到能凝聚社區、讓鄰里更親近的主題;建商看到都市更新的可能;政客得以將這個概念納入它的政策裡。當然,城市居民自身渴望更多的步行空間與便捷多元的鄰里生活,這個概念才成為可能。 如果想快速瞭解這項 Project,可觀看Ryan 的 Ted Talk,清晰易懂。
以下,我摘錄 Ted talk 演講中我較有感觸的段落:
童言童語見願景
Ryan 說:「大約一個月前,有次我得帶著我的孩子去雜貨店買東西。他們哀聲載道嚷嚷著說不想去,因為他們不想坐車。然後他們勉強跟我說:『爸,如果我們一定得去的話,我們起碼可以騎腳踏車去嗎?』
“About a month ago, I had to take my kid with me to the grocery store. And they were complaining about it, because they didn’t want to get in the car.
And they were saying: ”Dad if we have to go, can we at least ride our bike?”
「當然可以啊,亞特蘭大人都這樣做的啊。我們都是騎腳踏車到雜貨店的!」Ryan 這麼告訴他兒子。
And i said, ”Of course we can. That’s what people in Atlanta do. We ride our bike to the grocery store.”
雖然這是一個玩笑話,人們乍聽之下會覺得這段對話蠻荒謬的,因為亞特蘭大這麼大,大部份人是不可能騎著腳踏車去雜貨店的。然而,我看到的是一個人在跟小童的平凡對話中展現他的雄心壯志,一個有遠見的城市規劃者對於未來世代居住者的承諾。
Belt line 為什麼有意義
在千禧年之後,全世界這一類廢棄鐵路、工廠或古蹟活化再利用的例子不勝枚舉,除了最先提過的鼎鼎大名的紐約 High Line,費城的 Reading Viaduct、芝加哥 Bloomingdale Trail、馬德里的 Madrid Rio Park;台灣像是台北的華山 1914 園區、松山菸廠、高雄駁二特區比比皆是。
我之所以對 Belt line 特別印象深刻,不只是因為這項 Project 串聯了超過 45 個富歷史紋理的鄰里社區、活化超過 1,300畝 公園綠地、修復 1,100 公頃工業棕地(brown belt),還是帶動了公私部門夾雜起來超過 30 億美元的投資、創造超過 30,000 永久工作與 48,000 短期工作機會,這一類赫赫雄偉的政績。(Well,它真的是蠻厲害的)
我欣賞的,是這項 Project 自最初實體環境的規劃之初,便極力納入多元族群的聲音,盡可能兼及社會正義的意圖,無論是何種年齡、種族、身份、生命階段、經濟收入、不同需求的人們,都能在 Belt line 的物理環境上,享有生而為人的平等使用權。(更多請參閱 Equitable Development Plan)
「我們應該為那些生活被我們改變的人負責。」
-Ryan Gravel
經濟弱勢者可能會擔心,Belt line 完工後,這兒的地價就會隨之飆漲,他們就沒有辦法住在這或享用其相關福祉了。這些擔憂 Belt line 一開始也有考慮到,自 Belt line Project 之初,公共住宅即納入規劃,目標在 2030 年計畫完工時,亞市能創造 5,600 組人們負擔得起的公共住宅,讓經濟弱勢族群也有機會在 Belt line 一帶安居樂業。
一個好的城市規劃者,對他的人民是有負擔的
「這概念自我的碩士論文開始,我一路在這個案子上努力工作了 16 年,與上千人合作,有很多不同的人一路上幫忙我、支持著我,這個概念才得以成真。我知曉並深信一件事情——Belt line 為『誰』而建,與 Belt line 為『何』而建是同等重要的,因為我所承諾的『對象』,他們並不是抽象的人,他們是真真實實的我的朋友們,是我的鄰居,我深愛著的人們。」
『你、我』就是這些我們正在討論的人們
「如果你希望這世界有所不同,你就應該為這件事情發聲,你應該大聲說出來。而為了確保事情如你所期待的方向發展,你應該積極參與塑造改變的過程。到頭來,我們在談的改變,其實正是我們自己的生活。『你、我』就是這些我們正在討論的人們呀。」
“ This is us. We are the lives we are talking about.”

文章的後半段,介紹一下我們此次造訪廊道&倉庫:
由廢棄倉庫改造的 Pounce City Market
Pounce City Market 是亞特蘭大當年最高的純磚造建築,過去是儲放貨物的倉庫,如今則翻轉成潮到出水的多用途生活市集,裡頭有餐廳、酒吧、雜貨店、賣生活家具用品、文青小店等等,假日常常一位難求。

東邊廊道——East Trail
East Trail 是 Belt line 的東半段,於 2012 年完工啟用。當年 Belt line 高架鐵路連接倉庫,好讓火車直接開入倉庫裡卸貨。East Trail 步道的其中一個入口,正是Ponce City Market 的三樓。當我們在市場一樓吃飽喝足之後,便「上三樓」出發走 East Rail 散步,一路逛到 Krog Market 再折返,來回全長約 4.8km,大概漫步 60min,是個老少咸宜的行程。

減法哲學
步道採用便宜耐用的水泥鋪面,接縫保留足夠的空隙,以防季節變化熱脹冷縮迸裂。鋪面坡度是標準的 2% 斜度,保持一定斜度好讓雨水排到一旁的排水凹面。兩旁的植被看起來就是一個⋯⋯十分天然的荒煙漫草,不確定有多少是保持荒蕪景觀,有多少是重新種過的?我想說的是,最好的設計未必得耗資千萬,使用便宜、符合在地特性(氣候、地形、土質、融入當地景觀)而耐用的建材,保留最原始荒煙亂長的植物,往往最低程度的設計所耗費的建造與維護成本最低,也最經久耐用。
這老少咸宜的步道,除了漫步、騎單車、遛狗外,我還看到型男老爹推著娃娃車在慢跑,美女老媽在一旁健身,整個仿若天堂。如果未來各位有機會造訪亞特蘭大,絕對別錯過了這個精彩的都市改造景點——Belt Line。
圖 / 一安 Yian
文 / 一安 Yian
更多精彩的城市設計故事請持續關注:《都市借鏡》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