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從一小面竹牆開始說起

嗨!今天想分享關於用手蓋房子這件事情。

不過我想我可能需要先稍微往前推溯一些,講講我是如何來到這個地方。

高中開始,我一直都是以與環境共好生活為生命的理想與目標;再年長一些,我認定實踐自給自足的韌性生活會是我一輩子的學習。也因此,四個春天前,當我在那麼剛好的時機點有幸成為一塊地的主人時,我沒有想太多地就搬離台北,到這個鄰山靠海的原鄉聚落居住。

我所搬來的地方人情世故、政治生態、在地文化、產業與發展等面向多元且複雜,儘管曾走訪過世界上許多不同的地方,我仍花了些時間在這樣的鄉野地景與現實中建立自己的定位。在剛搬來的頭兩年,我在田裡偶爾種植、偶爾砍草維護環境,一邊觀察土地一邊與其互動。就這樣經歷了幾個春夏秋冬後,我開始稱這個地方為家,也有自己的社群與好朋友們,更能看到自己未來繼續在這裡深根的可能性。於是,終於在今年年初決定不再續租村子裡的老屋,一舉搬入田裡,正式開啟我在田地裡的生活,朝著自給自足的願景邁進。

這幾年來在鄉村的生活和過往在城市裡比已經相對簡樸了許多,例如日常生活中大量減少的垃圾量,又或者是避免不必要的消費行為等。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以為離開村子搬到田裡,不管是心境上還是實際面不至於會有太大的變化。但當我真的脫離村落的機能與建設,到田地裡一切得從零開始,裡裡外外所遇到諸多挑戰都在時刻提醒自己要學習的仍有很多。不過慶幸的是這些過程都是養分,無需太過緊張。我想透過《在家裡的田野筆記》記錄田裡的日常生活,與他人分享過程的同時,也能記錄自己的成長。

那麼,這次就先從一面小竹牆開始說起吧!

貨櫃屋內唯一做的裝潢是用二手木料做地板與部分牆面。

既然要自己蓋屋,我設想不管是在建材的使用上還是在日常中都可以減少使用非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耗竭性能源),達到低碳生活的目標。房子的室內空間夠用就好,我甚至有以自己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為指標。長久以來,消費者被訓練為一切都要「最大化」的思維,蓋屋也是。地產商通常要求建案坪數最大化以達經濟效益,從不優先考慮居住上是否需要留白讓居住者的生活體驗更為舒適。然而,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空間?「維持小尺度」這個概念是我從生態家與自然建築推廣者 Ianto Evans 與夥伴們共同著作的《用手雕塑的建築》中所讀到的。小尺度除了能讓我們保持謙卑的態度,也能掌握好工期。這個態度也提醒造屋者當房子蓋得夠小,便更有可能將預算用在精緻的手工或更好的建材上。近年來歐美開始流行起「小屋運動」(Tiny House Movement),更是為現代想要從自身參與居住革命的人們帶來許多成功的實例。人們發現「擁有太多」的問題,紛紛走向使用相對少的錢蓋一棟足夠自己與家人居住的小小屋。這些房子通常大概只有9到36平方米(2.5至10坪左右)大小,更有些人直接改造巴士,希望能與家一起移動。我認為這樣的流行與近年來的斷捨離運動、注重品質多過於數量的消費態度,都是在講述一樣的理念:我們都能透過提升食衣住行的自主力,達到與生態共好共存的永續願景。

在設計方面,我從台灣原住民族的傳統家屋設計與住所文化得到許多領感。過去造訪過拉庫拉庫溪流域佳心舊社的布農傳統家屋,家屋室內主要分成儲藏食物的穀倉、烹飪的爐灶、休憩的寢台三個部分,屋外設有鋪著石板的前庭。這個寬敞舒適的前庭便是一個介於公私領域之間的一個空間,不僅用來處理作物,也用來接待外來的訪客。將這樣的思維運用在自己的家,由於白天的時間我都在田裡工作,我認為室內空間只要有足夠的空間擺放床鋪,廚房與擺放農產品與工具便足夠。對應傳統家屋的前庭,我希望設置一個寬敞的戶外平台作為室內空間的延伸,它一方面連結了人所使用的私領域與農田,同時也是具備多功能性的邊界空間。最後,只要在戶外蓋一個具隱密性的堆肥廁所與洗澡空間,基本上便能充分滿足我生活上的所有需求了。

房子的設計最後定案:使用貨櫃作為房子的主體,前方延伸出四坪左右的木平台並設有屋頂遮陰。堆肥廁所與淋浴空間蓋在戶外,將使用自然建築工法建造。

我在高雄的港口購買一個狀態還算良好的二手鋁製冷凍貨櫃。冷凍貨櫃本身已有良好的隔熱層,這真的省下了一般貨櫃屋室內溫度過高的問題。以現在六月的夏日來說,白天室內的溫度會比戶外僅少一度。雖然數字上的表現並不是那麼優秀,不過搭配自然風和電扇,像現在外面氣溫34度(體感38度)的正午,我仍然能在屋內舒適地使用電腦(不用搭配冷飲也還未流汗!)。另一方面,貨櫃本身的結構穩固,不用再費心於結構本身的安全性,大約九坪的大小也足夠我一人居住。在確定好房子的設計後,我花了一些時間尋找在地合適的泥作、鐵作、木作、水電,把無法 diy 的工程交給專業的師傅們,自己則將心力放在家裡自然建築的部分。

自然建築的核心是自然材料的使用。在《用手雕塑的建築》中是這樣定義自然素材:「即使經過加工,仍保留最根本天性的材料」。而田裡的家目前使用的自然素材有:舊木料、竹材、土、沙、回收玻璃瓶、稻稈與茅草等,確實都符合這樣的描述。自然建築是這幾年來我個人非常喜愛的事物之一,過去每次與自然材料互動的過程都深深觸動我的身體與心靈。因此,選擇使用自然建築工法來搭建貨櫃主體以外的空間,不僅是為了對環境負責,其實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私心的喜好。

我首先得解決冷凍貨櫃的大洞。原本是擺放冷氣壓縮機的地方,如今是一個約2×2平米的空洞。我決定用竹編夾泥牆工法來施作,這對我來說是相對簡單的工法,也能比較好掌握工期。這個工程總共花了一週左右的時間完成。首先,我將蒐集到的廢棄棧板拆除,選其中比較硬的木板做結構框架。選擇使用棧板木料讓我不用去購買很有可能來自東南亞雨林的嶄新木材。而在牆壁正中央,作為竹編牆主結構的厚實木頭,是朋友 P 在海邊幫我找到的。P 說雖然這根木頭歷經風霜,卻仍非常堅硬。他已經觀察它躺在海邊許多年,該蟲蛀的地方也早被侵蝕,用來做這小面竹編牆的結構是非常足夠了。

木結構完成後,就是竹編的步驟了。這批竹料是秋冬時節和竹材採伐業者購買的,聽老師傅們說,建築用竹材最好能選擇水分較少含醣量也比較低的冬天收成的竹材。首先將竹材裁切至剛好的長度,使用剖竹器將竹子剖開成片。整理過後再將一片片的竹片編織上結構,這個過程非常療癒。光線透過竹片的縫隙灑進屋裡,我非常喜歡那樣的光影。在做這道工序的時候,我時常因為眷戀竹影間浪漫的光線捨不得再繼續下一步驟。

將竹編牆的縫隙補滿所用的是土料。土或許會給人不夠堅固安全的印象,但事實上,在正確的黏土沙土比例下,土也可以達到如水泥般的強度。我的地上的砂質土一點黏性也沒有,並不能直接就地挖土來砌屋。幸好幾年前地方在做工程整治的時候,朋友 C 知道我正需要用到黏質土,熱心提供我訊息。在我所居住的地方,身邊有許多好友都蓋自然建築。哪裡有合適的材料、什麼工具比較好用、技術層面的問題等等,總是能幸運得到朋友們的支援與情報交換。「以前住在那邊的時候就知道土性很黏,最近有工程正在挖掘,你要不要去看看能不能用?」C 當時跟我說。我馬上直駛停滿大卡車與怪手的工地,拿著圓鍬當光明正大地土小偷,拿回家一試,果真非常合適!這批黏質土就這樣成為我與朋友們這幾年來重要的土料來源。

當找對了比例,黏質土與沙子、稻草、糯米粉所做的糨糊一起混合,就成為填滿竹牆縫的優質土料了。上土的步驟我找了朋友 B 一起幫忙,一人在內牆,一人在外牆同時將土料抹上竹編牆面,力道不能粗魯但仍要有力。確定土料緊實地依附在竹編牆上後,用鏝刀抹平。這樣的底料會比較粗糙,所以之後還要再上一層更細緻的土料做粉刷層的基底。最後,土的外牆抹上灰泥做防水層,室內則是用高嶺土調成的土粉刷層(natural plaster,俗稱席阿給),參照外文書籍上的 “aliz clay slip” 比例測試,如刷油漆那樣一層一層刷上土牆,稍等乾後再用光滑的石頭打磨至發亮。Voila!一道堅固又美觀的竹編牆就完成了。

先將想象中房子的畫面畫在紙上,夢想的住宅是什麼樣子?它又有什麼樣的功能?之後再與完工後的樣貌做對比,會蠻有趣的。

竹編夾泥牆是傳統台灣平房很常見的工法,在鄉村仍不難找到用竹、木頭、檳榔幹所建構成的竹仔厝。竹材可以說是台灣最容易取得的自然建材了,其生長速度快數量又多,是絕佳的低碳材料;竹子輕巧與強韌的材料特性也在國內外許多公共建設上展現出其可靠性。另外,台灣氣候普遍潮濕,普遍水泥房「冬涼夏暖」。水泥建的房子漏水導致壁癌、屋子通風不良濕氣過重造成反潮、發霉掉漆,都是常見的問題。但自然素材中的土材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自然素材如同皮膚毛細孔「會呼吸」,自然可以調節濕氣與溫度。然而,走偏鄉間田野,時常會看到許多竹仔厝的土牆面被刷上厚厚的油漆,甚至使用水泥補土。不當的修復直接破壞了自然材料透氣的特性,反而加速破壞土牆結構。沒多久,當土牆因不當管理損壞,世人又反怪傳統材料不如水泥房子來得堅固,將傳統建築視為落後、不文明的表徵,真的令人扼腕。

先人一代代傳下來的智慧,應是能讓後代繼續舒適地居住於古老的建築內。像是土粉刷「席阿給」這樣其實入門門檻不高的傳統技術,如果能鑲嵌在人們的生命節奏中,那麼美麗的傳統老屋也才能被後人妥善對待,完好的保存下來,持續為人們遮風避雨。又或者,我們可以嘗試使用傳統工法於現代建築中。事實上,在我施作竹牆的過程中也吸引許多壯老年人的關注,有些人會停駐觀看我的動作,甚至跟我搭話,有的提到過去居住在這樣的房子裡的經驗。雖然只是小小一面竹編夾泥牆,但或許真的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工業材料怎麼也無法提供的溫度。

有機會的話,也去摸摸看自然素材吧!

圖 / 林岑
文 / 林岑

《在家裡的田野筆記》系列專欄

相關文章